一三一 密云不透(1 / 2)

重塑国魂 世纪红爵 5442 字 2019-08-14

 汉城,日本领事馆。

“公使大人,袁世凯已经相信我的话了。”说话的人,正是方才与袁世凯攀谈亲切的郑永邦。此刻,微微前倾着身子,面上带着得意的微笑说着。而他对面,则坐着正在凝神思索的日本驻朝公使杉村睿。“要不要,明日我再去一趟,让袁世凯更加相信帝国别无他念,从而尽快出兵?”

杉村睿穿着一身洋装,思索了下道:“不必了,袁世凯是枭雄,若你接连二三地催促,反而会让他生疑。”随即笑了笑,宽慰道:“郑君,你做的很好,我会上报内阁。倘若此次征清成功,我会请伊藤首相上奏天皇,为你赐一个真正的日本人姓氏。”

“多……多谢杉村公使。”郑永邦神色颇为激动。多少年了,几代人生长在日本长崎,郑家早就是日本人了,那点汉族血脉淡的不能再淡。就是如此,因为这姓氏,郑永邦从小就受尽了同龄人的欺辱。他确信,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日本人,是以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为天皇尽忠,从而告诉全日本,他郑永邦是个真正的日本人!

且不说他如何激动。。

杉村睿则还在思索着。如今国内吵做一团,吵的,不是出不出兵,而是终极目的是占领朝鲜,还是侵入清国。日本维新二三十年,从一开始就打的富国强兵的主意,而日本国小资源少,要想崛起,必须要占有一块资源丰富的殖民地。遍观东亚,朝鲜与清国的台湾是最理想的殖民地。距离日本近,资源丰富,而且不与列强起冲突。这两块地方,一个是清国国土,一个是清国宗藩,想要吞下必然与清国一战。谋划二十年,这基调一早就定下了。

而现在日本的争论,无外乎占据两地后究竟要不要继续深入清国。无论如何,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帝国一定要把握的。本月,北洋水师帮助朝鲜运兵,帝国国内就多次要求杉村睿密切留意,查看清军是否下船登陆朝鲜。其目的,就是找到借口趁机开战。

可惜的是,北洋水师的官兵并没有上岸。。只有清国率先出兵,日本才会有体面的借口!

杉村睿叹了口气。“看来,明天需要亲自去拜会一下袁世凯了。”

翌日,杉村睿拜会袁世凯。二人在房内密谈良久。

杉村濬问,“盼华速代戡,允否?” 袁答:“韩惜民命,冀抚散。及兵幸胜,故未之请,不便遽戡。韩民如请,自可允。” 杉村濬问:“倘请迟,匪至全州,汉城其危。拟先调兵来防护,华何办法?” 袁答:“或调兵护,或徙商民赴仁川,待匪近再定。” 杉村濬:“韩送文请告知,以慰盼念。倘久不平,殊可虑。” 杉村濬所说;“拟先调兵来防护”,含催促中国出兵之童,又是为日本出兵预留地步。袁世凯却见不及此,总是从好的方面考虑,以为同杉村濬有老交情,不会对自己过不去,说什么“杉与凯旧好,察其语意,重在商民,似无他意。”袁世凯完全相信了日本方面的瞎话。

随即将之前与日人的对答,附上自己的见解,发电李鸿章:“杉与凯旧好,察其语气,重在商民,似无他意。。”

平壤,关东军军营。

收到袁世凯一封满是客气,言辞中却不无嘲讽的信笺,何绍明满是无奈。心中暗叹,恐怕此刻精明的袁世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出兵与防范俄国人上去了,全然中了日本人圈套。可以想见,袁世凯肯定会将自己的见解电告李鸿章。

而李中堂本就不信日本敢挑战‘天朝上国’,再有颇受他信任的袁世凯为之佐证,出兵在即,而全然不知等待他的是一场决定未来中国走向的战争!以有备而攻无备,其结果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满清上下腐败,早无可战之兵了。

自个儿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劝说,而历史却依旧按着它固有的轨迹运行着,自己这只蝴蝶还是不够强大啊。

瞧着何绍明眉头紧锁,狠狠将信笺揉成一团,秦俊生当即了然信中说了什么。。小意道:“大帅,这不正随了您的意么?北洋败了,咱们关东军顶上,而后趁着日军战线拉长,久战兵疲,一股而下,来个反败为胜。到那时,汇聚天下人望,坐拥五万精兵,这天下……”

何绍明瞟了秦俊生一眼:“俊生,你可知我为何要写这封信,低三下四求一个三品道员?……为的就是朝鲜王室!今后无论战果如何,日本人掌握了朝鲜王室,就有了所谓的大义!这朝鲜就成了日本的属国!他日咱们再想攻取,首先就占了一个不义!所以,要想掌握主动,无论如何,都要趁着日军攻下汉城前,抢出一位朝鲜执政者!李王、闵妃、大院君,这三人只要有一个在手,日后咱们就有了资本!”

秦俊生嗤笑一声:“可人家袁世凯不听咱们的啊……再者说了,明日一早,督促撤兵的钦差就到了。”

帅帐内,何绍明负手,来回地踱着步子,眉头拧成了川字。

良久,骤然停步,眼睛一立:“既然指望不上别人,那老子就带兵自己去抢!”

秦俊生当即就笑了,眼神中满是戏谑。。这,才是他的大帅,遇到什么事儿,软的不行来硬的,硬的不行就玩儿无赖,总之,在大帅字典里就没知难而退这一词儿!

“成,那卑职给您搪塞那位京师来的老熟人,保证在您回来前不出问题。”秦俊生于政治一途还显得很稚嫩,可寻常一些计谋却很有心得,打发明日到来的钦差那是绰绰有余。

“熟人?谁啊?”何绍明这几日忧心朝鲜局势,根本就没在意钦差往来的公文。

秦俊生戏谑一笑:“翰林编修文大人。”

“文廷式?哈,那就好办多了。”何绍明随即爽朗笑了起来,神色中满是自信。

天津,直隶总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