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 求和?议和?(2 / 2)

重塑国魂 世纪红爵 4899 字 2019-08-14

对此,何绍明除了苦笑还是苦笑。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历史已经偏离了轨道,再也不是他所熟知的那个历史了。。穿越以来,他最大的依仗,从今而后很有可能就此失效。这还不是最紧迫的,更要命的是,俄国佬的举动牵动了大英帝国绅士们脆弱的神经。伦敦绝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为了挡住俄国人,伦敦势必会参与议和,逼迫双方尽早停战。而日本作为伦敦有意识培养的打手,英国人绝对不会允许打手失败。在外交与武力逼迫下,中国还能不败?

就算他何绍明再能耐,凭着现在的实力,能撼动大英帝国的权威?不可能!无论是财力还是兵力,都远远不如。结局已经注定了,中国必败!而他如今所唯一能做的,就是赶在议和条件达成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将双方谈判的筹码归于平衡。哪怕少赔一点儿也好,他要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留住最后一点的气运。

至于结果到底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能做的他已经全都做了,现在,也唯有蹲在阵地前沿,看着这热血而惨烈的战场,而后静静等着命运的宣判。

旁边,一脸戏谑的秦俊生,浑身的轻松,再没了一丁点的军人模样,歪着膀子,瞧见何绍明又在走神,随口调笑道:“大帅,您又走神了……话说打仗的事儿您也插不上手,要不您先回辽阳?”

何绍明老脸一红,随即没好气地道:“一军主帅,浪战之际不在前沿督阵,倘若士兵们知道,会如何做想?胡说八道!”这话可真揭了何绍明的伤疤,甭管多少年军旅生活,前世又怎么爱好军事,说到底何绍明到底是个半路出家的外行,说说理论没问题,连马汉上校这样的专业人士都能被他忽悠的云里雾里。可一旦上了战场,他不但帮不上什么,反倒有些碍手碍脚的嫌疑。

秦俊生仿佛没察觉何绍明的恼羞,自顾自继续道:“有我跟国涛在这儿,出不了什么问题……再说了,这些年下来,几万弟兄们文操武备就没有间隙的时候,大帅不会对自己一手出来的军队不放心吧?”

何绍明白了他一眼,没有回话。。良久才叹息道:“尽人事听天命,在这儿,总比在后头备受煎熬的强。”

陡然,秦俊生看似无意地嘟囔了一嘴:“我好像记得大帅在朝鲜说过,‘我命由我不由天’……”

闻言,何绍明身子一震,眼神涣散,好半天才重新聚焦。“我命由我不由天……没错……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

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而此刻,北京城里却是一片的死寂。

上到光绪、慈禧,下到各处军机大臣、满洲贵胄,一个个集体失声。所有人都带着焦虑与惶恐之色,奔走之间早就乱了分寸。

何绍明那一嗓子,已经彻底掀了大清朝最后一层遮羞布。将满朝的腐朽就这么着公之于众。朝廷的信义、威势荡然无存。如今大清虽说名义上保持着统一,可内里,已经是藩镇割据了。

而头一个强藩,就是北面的关东军何绍明!

现如今,议和跟求和到底是哪个,已经不重要了。大家伙儿都在愁一件事儿,那就是这大清国到底还保不保得住?何绍明打跑了小日本,会不会紧跟着就挥师南下,绝了大清这将近二百五十年的江山?到时候天下督抚又是什么反应?面对着颜面尽失的朝廷与臣子中声望最高的何绍明,天下百姓,到底会选择谁?

此时,真可谓大清入关以来,二百五十年未有之危难!比之康熙朝的时候犹有过之!

而就在这一片惊疑之中,紫禁城里偏偏没有个消息透露出来。谁也不知道这会儿老佛爷还有那位圣主,到底是个什么反应。

紫禁城,慈宁宫。

慈禧发了疯一般将各地通电揉在一起,撕了个粉碎。老太太几十年来也未曾发过这么大的火儿,吓得一杆人等个个垂首低头,不敢直视。

“乱臣贼子……乱臣贼子!皇上!你都瞧见了,这天下到底是怎么个说法……到了这会儿,哀家也不跟你置气了,你之前所作所为,自己琢磨着……眼巴前,咱们就得拧成一股绳,好歹把这个难关给过去了再说。你不是要学西洋人变法么?成!就由着你折腾,可就有一句话,千万千万别再搞砸了,大清……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老太太这话情真意切,说得下头的光绪连忙就跪伏了下去,声色激动道:“亲爸爸,儿子……儿子无能……亲爸爸放心,儿子定当发奋图强,来日一举扫灭这些乱臣贼子,重振大清!”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