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二 风潮(八)(2 / 2)

重塑国魂 世纪红爵 4066 字 2019-08-14

士子们以及那些年轻的官吏,一个个躁动着,满是仰慕地瞧着意气风发的康有为。改革势在必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真正视野开阔的,还真没几个人。康有为一番自圆其说的说辞,算了让大家伙儿开了眼界。不说别的,这些人知道日本,知道英国,可能还知道印度,可知道波兰的少之又少。更有些人,交头接耳地询问着,这波兰到底是在大清东面还是大清西面。

就在这一片躁动当中,谁也没注意到,人群之中,一名白衫士子微笑着缓缓地地摇了摇头。。这人不是旁人,却是考场失意的梁启超。

自从梁启超做了《时文报》的主笔,这师徒二人已经有年许未曾相见。二人对于一些见解的分歧,最后演化为矛盾,已经是路人皆知。碍着此时康圣人的名声,梁启超已经沦落为欺师灭祖、助纣为虐的叛徒!

听了昔日恩师还是早年的那些说辞,这会儿梁启超心里头只有深深的失望。无论是波兰变法,还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其情形绝对与大清迥然不同。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的皇帝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康有为一直把维新的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潜意识里,他还觉得现如今是圣主蒙尘,是慈禧从中作梗,欲除之而后快。只要把慈禧除掉,光绪掌握了实权,那么维新就一定会成功。

错了!错的离谱!他错在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清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年来与何绍明频频的书信电文往来,让梁启超看清了一个事实:清朝就是一个外族统治的朝代,并且满人在全国人口中占的比例是绝对少数。几百万满人统治着四万万各族百姓,这就使得满人为了统治一个比自己本族庞大得多的民族时,本能地更多的是去考虑自己本族的利益,以及怎么去控制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人。。朝廷里的官制,大学士尚书侍郎满汉各半外,军机处与六部及封疆大吏绝大多数都是满人。并且在这些官位里,许多都是父传子、子传孙这么一代代世袭下来的。这种情况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才开始由汉人担任封疆大吏。

一个满人来统治的朝代,做为少数族群,他们之间共同的利益就是维持本民族的统治,这个共同的利益使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所有的满人组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来统治国家,在这个利益集团里,皇帝只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或者说是家长,如果这个利益集团不复存在,那么皇帝的统治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日本、波兰则绝对不存在这种情况。。人家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全体民众的利益,是整个民族拧成一股绳的奋发向上!试想,一个在不改变少数民族统治利益情况下的变法,可能成功么?即便成功,那又能改变多少?

思索的光景,整个场面已经是热闹非常,一群人簇拥着康有为东拉西扯往里就走。而康圣人则是一脸刚愎的谦虚着。

梁启超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是他对昔日恩师抱负、理念的评价。失望,甚至是绝望!他深锁着眉头,似乎已经瞧见了来日变法的失败。洋务派这条路走不通了,维新变法这条路眼瞅着就要走进死胡同,难道这泱泱华夏就没有出路了么?

也许……

梁启超叹息之后,转头瞧着北面,神色从迷茫到犹豫,最后终于变作笃定。随即再深深瞧了一眼园内的喧嚣,对着谈笑风生的康有为一揖到底,而后转身,头也不回地去了……

贤良寺。

两张对坐的藤椅,中间摆放着一张茶几。一双妙手将托盘放置在茶几上,而后擎起茶壶,行云流水一般往几只杯子里点了茶水。涮过之后,再斟了七分。

“荣大人,请用茶。”开口就是一口甜甜的嗓音,这服侍之人正是李鸿章的半个闺女,玉敏。

荣禄借着端茶的光景,连连瞟了几眼玉敏这个俏婢,心里头连连称赞这李鸿章还真是好福气。

李鸿章瞧着荣禄有些干槁的面容,感叹道:“遥想仲华当年,白马红缨,英气勃勃……还真是岁月催人老啊。”

荣禄一听笑了:“我受的那点苦,和老中堂比起来,那简直是福了。”

李鸿章摇头戏谑一笑:“只怕从今而后,仲华就要架在这火堆上烤了……”

“朝廷简拔了荣某做这个北洋大臣,而直隶总督却是老中堂的门生得意弟子杨士骧。从来直隶总督就跟北洋大臣不分家,这回分了也好,他日荣某最多有一半被架在火堆上。”

二人对视一眼,随即大笑不止。

荣禄仰天长笑半晌,而后肃容拱手道:“老中堂,实不相瞒,荣某此番就是向老中堂来问计的。”

(恩,不用怀疑,真算是人品爆发了。大伙儿开心了吧?)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size:16px;">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