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四 独木难支(一)(1 / 2)

重塑国魂 世纪红爵 3103 字 2019-08-14

 (看书要上\六九中文\,百度输入\六九中文\就能找到,这里无垃圾广告书更新快!)

光绪,四岁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于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三日因病去世。庙号德宗,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在位期间曾发动百日维新。这只是笼统的说法,而在这段由于何绍明的出现而偏离了原有轨道的历史上,光绪可以称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有危机感,虽然这只是为了他的一家天下,但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正是因为光绪主持的变法,开启了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潮流,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甭管是被迫的,抑或是非自愿的,光绪皇帝都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如今,光绪皇帝的灵柩已经停在行宫整整四十九天了,因着南逃,没了祖宗陵寝,一时间无法安葬,只得继续停着,直到陵寝修好。按道理来讲,皇帝驾崩,这头等的大事儿,当然是选立新君。可光绪体弱多病,根本就没留下子嗣。这段时间,江宁城内乱作一团,本来被何绍明逼迫得抱团在一起的满清臣子,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慈禧太后,拥立端亲王之子溥隽,另一派,只是单纯的反对。反对的人,自然是结成东南自保的那一拨人,在他们看来,选立新君,这就意味着权利重组!一旦让慈禧得逞,立了溥隽为帝,那慈禧依旧还得稳稳当当躲在帘子后头,操控政权。

如今随着李鸿章、荣禄等人相继逝世,虽然慈禧的权利早就不如从前,可毕竟名义上,还是这半壁江山的主宰。老太太继续当政,别的能耐没有,这玩弄手腕合纵连横的工夫,当世无有敌手。很有可能东南到最后,在其挑拨离间之下,又重新归拢在了一起,那大家伙之前的那番忙活不但白费了心机,日后很可能还没什么好果子吃!谁也不乐意将到嘴的肥肉吐出来,更不愿意日后落在老太太手里头。是以,虽然没有明确的主张,但反驳的势头却异常强硬!

朝内乱作一团,洋鬼子也不让人消停!从李鸿章那儿碰了一鼻子灰的克林德,憋了一肚子的火儿没地儿发泄。老李一闭眼,再找人家坟头算账也没用了。这些,也只能算在江南满清朝廷上。克林德气势汹汹从上海奔到了江宁,打探了一天才知道,原来的外交部门总理衙门,早就分崩离析,各级官员跑的跑逃的逃,到了江宁的,也只有总理大臣奕劻了。而就是奕劻,因着教唆慈禧跟关东军开战,如今正是讨人厌的时候,慈禧根本就没给他什么差事,刻下不过是一个闲散王爷。

克林德可管不了那么许多,奔到了奕劻府上,指着鼻子一番数落。拿出一份满是德文的合约,逼着奕劻签署。不但如此,还扬言,这条约早先就是李鸿章答应了的,已经报备了德国皇帝。满清最后尽快落实,否则,必定承受来自德意志帝国的怒火!

奕劻云里雾里听了半晌,好不容易找了个通习德文的通译,将这条约一读,差点儿没昏过去。好家伙!整个山东半岛都让了德国人,这也就罢了,按照目前这个态势,朝廷一日不如一日,想要反攻北伐是没指望了,左右山东不在自个儿手里头,卖了也就卖了。可后头紧跟着追加的军费,整整一万万白银,这个天文数字砸得奕劻喘不过气来。

奕劻有些生气。大清国都快亡国了,这些洋鬼子还不放过!别说一万万两,眼下就是一万两银子,江宁府库里也没有!头些日子筹备光绪的葬礼,慈禧发话了,办!不但得办,还得风光大办!说是刻下再怎么落寞,也不能让天下人瞧了笑话,光绪,那可是皇帝!皇帝死了,岂能儿戏待之?

当时人人都心里发苦,都觉着这老太太爱面子有些过头了,有些不分时候。可下头的亲信,如奕劻等人心里却明镜一般,知道慈禧的意图!这哪儿是要什么脸面?分明就是老太太怕回头自个儿有那么一天,唯恐底下人草率待之。她是接着光绪的由子,做个前例啊!

慈禧发话了,甭管如何占着大义的名份。光绪甭管如何窝囊,那也是大清国的皇帝!底下人只得四处奔波,筹集银两。整整一个月,这才勉强凑了四十万白银。这些费用,已经包括了葬礼以及陵寝的全部费用。就算如此,比起前几位清帝,光绪这都算节俭的了。为此,老太太还发了好一通的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