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宪政(2 / 2)

北洋 戒念 5321 字 2019-08-14

“周大人,立宪对革命党而言确实有不战而胜,彻底摧毁其根基之效用,但大人也明白京师里面到底是谁当这个家。以她的脾气和禀性,你说这实行宪政可能么?纵然各省督抚齐上书推行宪政,到最后恐怕也未必会真的得偿所愿,老相国可是考虑清楚?!”谭延说道。

周馥明白如果自己无法说服这个年纪可以当自己孙子的谭延,北洋这道关口是迈不过去的,各省督抚之首为唯观直隶,若是直隶总督不肯出头,颐和园里的那位势必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各省督抚之努力皆都付之东流。

周馥苦笑的说道:“谭大人,今时今日之广州已经和几年前完全不同,会党之人皆倾向于革命,街头散发传单者演讲者若是都抓起来,那广州衙门的牢房再多十倍也会被填满。老相国在提审了数人之后,认为这些人无非是受了蛊惑,他们也是为了社稷好,杀之又干天和……幕僚根据这些革命党人的宣传,觉得这和洋人的宪政有着很深的关联,若是朝廷能够采取宪政,则革命党不攻自破,也可防备居心叵测之人从中煽动……”

“周大人,在下也算是您老的晚辈,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请说!”

“那晚辈就斗胆说上几句,大人莫要见怪。若是顺耳就听听,若是逆耳就当我什么都没说……周大人,说起来如果我们抛去身上这身官服。摘掉这顶戴花翎,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就是反清复明……呵呵,您老也别激动,这话老相国应该不陌生,荣仲华最近碰上翁叔平谈论变法经常就是这么一句话。康南海地变法主张想必周大人一定不会陌生,里面的一些条文确实是好的,就是这样地内容都会在一些人嘴中变成了反清复明,那宪政又该如何呢?!”

周馥听后沉默了,荣仲华就是荣禄。谭延不愿意在京师待着,就怕荣禄当着他的面说这句话,怎么着自己也是个汉人,满汉争执从满清立国开始就纷争不断。若是放在康雍年间,荣禄地这句话不知道要平添多少刀下冤魂,只是现在国家凝聚力远不如那个时代,真正的权力都在地方督抚手中握着,这些督抚封疆大吏又大多都是汉人。这招借刀杀人的威慑力已经远不如以前。

无论你舌翻莲花也好,不可否认在“宪政”的美丽外表至下,对于满清贵族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兵不血刃的解决革命党的隐患,更可以兵不血刃的从满族权贵手中拿过国家地控制权。说到底还是一个“权力”之争。像满族这样的以一个少数民族来统治一个国家汉族人口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家,本身就是一种逆天行为。开国之初满族人靠铁血杀戮来镇住了江山,但是现下时局是内忧外患,对外处理上更是丧失了天朝上国的威名,满族统治者可谓是名声扫地。

就那些不明白革命真正含义的底层民众而言。他们跟随革命党更多的是因为吃不饱肚子。或是有更高追求者也不外乎恢复天朝上国的名声,还没有到达解放劳苦大众。实现民主的地步,毕竟在他们地心中,皇权政治才是中心,而民主政治只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连革命党内部都是如此,更何况对宪政一知半解的各省督抚?谭延迟迟未动就是不愿意掺和进去,因为这些人并不可靠,相比之下他更相信手中掌握的枪杆子!

“难道只能以杀止杀?!”周馥似乎喃喃的自问道。

谭延摇摇头说道:“其实走宪政地路子才是最有利于朝廷的,不过朝廷中总是有几个大臣会抱着祖宗宗法不放,殊不知他们紧紧的守着的是一个泥饭碗,稍有外力便破碎无疑,倒不如将这个泥饭碗交出来,反倒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至少江山三十年内地稳固……”

“晚生这里倒是有个法子,既可以解中堂之急,也可以让朝廷中那些顽固地大臣稍作退步……”

“谭大人有何妙计?!”

“立刻实行宪政显然是不行的,老百姓只知道填饱肚子,哪里懂得什么民主、宪政?宪政必然有个基础,就是至少整个国家平均读书识字地人要达到一个特定的比例,所以现在实行宪政就是朝廷应允,底下操作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若是一时不慎为宵小所乘,则各位大人名节不保。是以晚生的建议是宪政不如预备宪政”

“预备宪政?!”

谭延点点头说道:“不错,现在朝野有很多人寄希望于宪政强国,这是主流,不可逆反,否则为天下所耻。我们可以联合上折用预备宪政的名头,将实行宪政分成几个阶段,比如说一边发展教育,通过报纸等为宪政做声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宪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另外也可以上折让朝廷派出亲贵到东西方各国去考察宪政,以此来让那些朝中的保守派们接受这一思想……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最不济让那些最反对宪政的大臣给派出去,也省得他们在朝中呱噪……”

周馥听后略一思索便明白其中奥妙,笑了笑说道:“组安之计甚妙在周馥看来,朝中反对的意见肯定不少,对于谭延提的意见,他更看重以派出朝廷亲贵出洋考察,以此来支开那些反对宪政的大臣。像李鸿章出洋访问,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如果利用这段时间悉心操作,等这些人回来的时候,那大局已定他们也无力回天了!这确实是一个妙招,朝廷的反对力量无非就这么几个人,用手指头数数就知道,将这些保守派的头脑支出去,剩下的小鱼小虾还不任他们来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