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知识就是力量(1 / 2)

三夫四朝 白羽燕 0 字 2021-09-03

 悲催的前世让刘烨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积极进取,被动的等待只会落得一事无成的下场。

现在的形势对她来说相当不利,丈夫指望不上不说,还有个左夫人处处穿小鞋,就连未来的第二任夫君也心有所属,对她只是以礼相待。

父系社会男子为尊,纵使女子有满腔志愿也难以发挥。今时不同往日,刘烨如今可是千古奇女子解忧公主,再也不是没人赏识的小导游,既然站在了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她就绝不甘心悄然落幕。

刘烨开始转变思路,她不会眼光短浅到执迷于后宫争斗,眼前还有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等着她来做。

西域诸国几乎都是游牧民族发展而来,至今仍然留有原始部落的习气,除了王族长老思想先进一些之外,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还是处于尚未开化的阶段,不仅行事荒蛮,观念也是相当落后的。

他们认为生活的主要来源是放牧,一日三餐吃烤肉喝羊奶,一年到头也没想过洗澡洗头洗衣服什么的,简陋的蒙古包里泥泞不堪,到处都是油腻腻的,至于马桶这种东西,也是从来不用,找个僻静的地方就解决了,连挖土盖树叶的工夫都省了。

由于经济落后,各个部落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百姓倒也衣食无忧,但要是遇到个天灾什么的,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六年前,细君公主刚到乌孙,曾经积极建议发展农业纺织,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普通百姓也不习惯新事物,所以没有太大成效。但若从长远打算,发展农业这条路子还是要坚持走下去的。

刘烨在皇宫受训期间,汲黯大人教了她好多知识,包括辨别土壤种植粮食蔬菜,还有养蚕制丝织布漂染。汉武帝对这次和亲也极为重视,特意派来农业方面的专家协助刘烨,希望他们在西域能有一番大作为。

这位农业专家可不是那种只会忽悠人的砖家,而是身出名门大有来头的,他们家族出了位响当当的大人物,那就是西汉著名农学家赵过。

关于赵过的生平,史书上没有太多记载,撰写史书的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擅长描述帝王将相如何治人杀人,而像赵过这种重视养人活人的科技型人才就不在考量的范围内了。

但赵过在农学史上的成就不容忽视,他是多项农业技术的发明者,他大力推广牛耕,并且发明了高效率的播种机——三脚耧车,将开沟、下种、覆盖等播种过程统于一体,省工省时科学合理,效率高达“日种一顷”。

当时耕牛数量有限,很多贫民家里都是没有牛的,这种人工挽犁的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成效,受到农民朋友的一致拥护,让老百姓得到了大实惠。

汉武帝征和四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搜粟都尉,顾名思义是搜罗粮食的意思,主管全国征收军粮的重要职责,官级仅次于将军。

任职期间,赵过推行的“代田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要说代田法是怎么回事,说白了就是现代的旱田种法,轮番耕作,今年的垄沟,明年改成垄台,今年的垄台,明年改成垄沟,以此类推。

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很普遍,也算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但在那时,人们根本没有转变观念的意识,今年的垄沟,明年还是垄沟,结果种下的庄稼一年比一年收成差,渐渐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了,过不了三两年,人们就得被迫将土地撂荒,恢复地力之后再重新耕种。

赵过推行代田法以后,土地几十年都不用撂荒了,人民的收益也大幅度提升,生活日渐富足。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辛辛苦苦一辈子拼套房子,自己节衣缩食给子女留家底,年纪大了落一身病,子女孝顺还好,要是养个白眼狼,那还不如去养老院图个清净,当然,这还是有收入保障的前提下。

也许再过五十年,一百年,这种观念也会转变,没人愿意耗尽一生做房奴孩奴,而更愿意享受人生,打拼几年赚够了钱,买辆设施齐全的保姆车,和心爱的人一起周游全国甚至全世界。钱花完了可以再赚,赚够了继续旅行,要让钱为人所用,而不是为人所累。

跟随解忧公主远赴西域的农学家赵胜,正是赵过的兄弟,他也参与了发明三脚耧车和耦犁的工作,对农学也极有研究。

所以有赵胜在,刘烨一点儿都不担心,她要做的就是打通关系,为赵胜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

虽然没有军须靡的全力支持,但部落里的大多数长老大臣都接触过西汉文化,他们也都渴望借着发展劳作增强国力,以此摆脱匈奴造成的威胁。

于是,刘烨就先接近这些人,与他们商讨具体发展细节,其中又以翁归靡的反应最为积极。翁归靡自幼接受西汉文化熏陶,他的观念意识比军须靡先进得多,他明白部落的强大离不开丰富的物资供给,乌孙草原草肥水美,发展农业也有天时地利的基础,若是能将先进的知识普及到百姓中去,乌孙的强盛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