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遣唐使(2 / 2)

大周少卿 清九玄 0 字 2021-09-04

“是的,案发之时,倭国遣唐使守大石、新罗遣唐使崔保昇都在翰林院,抄录杂文副本。”</p>

太平公主莞尔笑道:“二表兄,你有所不知,这些蛮夷心慕我大唐文化,想要抄录弘文馆内的重要典籍,父皇不许,只准他们抄录翰林院的杂文。”</p>

武承嗣沉默不语,所谓的杂文,便是除诗书礼乐画之外的其他书籍,有建筑类、冶炼类、农业、服装、饮食等。</p>

这些书籍不被时人所重视,然而,里面却都是唐朝文化中最实用的一面,包含许多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p>

只能说古人在技术保密方面,实在缺乏远见。新罗迟早灭亡,倒还无所谓,可倭国却不一样,他们几乎所有文化技术都学自唐朝,将来却利用这些来对付中国。</p>

就比如日本刀就是学自唐横刀,在明朝时,因为唐朝不少技术失传,导致日本冶炼技术超过中国,倭寇兴风作浪,沿海百姓深受其害。</p>

想到此处,武承嗣摆手道:“走,瞧瞧他们去!”</p>

……</p>

翰林院一间厢房中,薛稷悠然坐在一张案上,正在临摹王羲之的《长风贴》,在他身后,除了围站着翰林院的八名文吏外,还有新罗遣唐使崔宝昇。</p>

这位遣唐使身穿绿稠文衫,身高肩长,留着一撇小胡子,一边观看,一边不住叫好。</p>

几人不远处,倭国遣唐使守大石跪坐在一只小案几旁边,抄写着一本饮食类书籍,双目放光道:“哟西哟西,想不到鱼类还能切成生鱼片来食用,厉害!真是厉害!不愧是大唐国呢!”</p>

在他不远处,薛稷闻言微笑道:“你等是海岛之国,难道不知这种吃法吗?”</p>

守大石一躬身道:“是的,我国还没有学到这种高级吃法!”</p>

崔宝昇嗤笑道:“你们这些野蛮人茹毛饮血不就行了,这种吃法可不适合你们,太过有辱斯文。”</p>

若是只有两人,守大石早就八嘎一声,扑了上去。但在这里,他却不敢造次,眸中冷光一闪而过,继续埋头抄写。</p>

就在这时,门外一阵脚步声响起,武承嗣等人推门而入。</p>

薛稷急忙起身,守大石反应比他更快,几乎是瞬间站直,他本就奇矮无比,身子一躬,显得更加矮小。</p>

李多祚冷然道:“这位是皇后娘娘派来查案的周国公,你等将案发情形详细说来,不得有所隐瞒!”</p>

薛稷上前一步,朗声道:“公爷,下官薛稷,是翰林院编撰,是下官最先发现陆编撰和高主事的尸体。”</p>

说着,将当时情况详细说明了一遍。</p>

翰林院本有六名学士,十五名编撰,八名文吏。</p>

其中六名学士都在其他部门当值,十五名编撰中,一人老父身死,在家丁忧,两人被东宫借去。</p>

另有十人被武媚调走,只留陆志宁、薛稷和八名文吏,好方便武承嗣重新组建翰林院。”</p>

陆志宁负责管理政事堂,薛稷则管理五座书库。两人都是辰时四刻(8点)上衙,巳时初(9点),守大石和崔宝昇进入书库抄写副本,薛稷在旁监督。</p>

巳时三刻(9点45),薛稷听文吏报告,说高岚来访,他素知高岚与陆志宁交好,也没放在心上。</p>

等到了巳时末,他准备过去和高岚打个招呼,从耳门进入大堂时,便发现两人尸体,立刻通知了千牛卫。</p>

换句话说,两人死亡时间可以确定为巳时三刻(9点45)到巳时末(11点)之间。</p>

“这段时间内,有人进入过翰林院吗?”武承嗣问。</p>

一名文吏道:“小吏看到黑齿常之将军来过!”</p>

“是什么时候?”李多祚急问。</p>

“巳时五刻左右(10点15)。”文吏回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