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可怜的张鱼先生、答辩(2 / 2)

1895 香港大亨 3722 字 2019-08-16

张夫子更是牙齿都吓的发抖起来。

过了会,他如同火上的蚂蚁一般来回踱步,冷汗之流:“不!你不但害了自己!连为师我也被害惨了!本来为师只不过是在你家教书,混些钱财。今年大考虽然落榜了,但是三年后我还有机会!天啊.......今后回去赶考别说高中了,多半会被当成反贼同党.......你,你这个孽徒弟。你无君无父,胆大包天,竟然连累到为师我了........”

王云东想,以清廷这等喜欢连坐、牵连,一人犯罪祸及亲友的氛围,这张夫子今后功名无指望了,也算自己害了他。还是下重药把他从害人的科举名利场中解脱出来吧。

科举规则确实是先进无比,但是,变成了考八股文了,就让考试选拔赛人才的作用进入死胡同了?不说一般人考一辈子也难靠到什么功名,就算是考到最逆天的状元,那又有什么用呢。清廷早就腐朽了,在清初期不久科举这个规则已经被朝廷公然买官卖官的自掘坟墓行为变得岌岌可危。到了后期,做官的有几个是考的呢,十有八九都是花钱买的!买官除了增加官场贪污腐朽之外,破坏了科举制度。

从中世纪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文化最强大的实体,人口、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占据世界50%35%之间,当中国综合实力占据35%那是指乱世,盛世期间,中国一个仆役享受到的待遇,甚至比的上欧洲一个小贵族。而且,中国是官僚制度的故乡,当西方还是以贵族来管理国家的时候,中国已经领先1000年就诞生了公平的不分地位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一百多年前,法国人、英国人就掀起中国热,先后卑躬屈膝,依然按照几千年来固有的“小欧洲大中国”心态,怀着朝圣一般的谦虚姿态,派人到中国考察,学习先进文化。这一波文化交流中,西方获益相当大,产生了各种近代的制度,比如他们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先进官僚选拔制度,从而诞生了现代公务员考试选拔规则。当西方人学会了比较公平了选拔规则,中国人却在清廷的短视下破坏了规则的公平!

再说,按照自己那个笔记本上的预言,满清寿命也就只有十多年了。看在他是自己老师份上,让张夫子跟自己混吧,有自己罩着,以后肯定比混到更高功名,甚至比混入满清官场更有前途。恩,对了,以后清朝之后的民国,还是不要有了吧。有十多年时间足够自己培养庞大的势力。到时候,王云东要逆天改命,把革命的果实夺取过来。料想,以各路乌合之众的革命党,或许敢于牺牲,但却看不清时局,他们肯定没有自己十年准备做得那么充分。再说,国内革命的主力军之一就是会党,什么是会党?会党主要就是天地会、袍哥等洪门兄弟。自己现在已经算了洪门大佬了,只要表现出实力、能力、魄力,必然成为海内外数千万洪门兄弟支持的对象!

对了,未来的那些架空历史中牛人。比如最牛逼的逆天人物还需要要干些什么呢?王云东回忆,对了,这叫收小弟!哈哈!面前这个张夫子考察的时间貌似有很多年了,算人才啊,做做小弟确实够资格了,那么得争取过去!

“读圣贤书能当皇帝老儿,把紫禁城的那位取而代之吗?”

“你你!简直狂妄的昏头了!皇上乃真龙天子,岂是他人能取代的?洪逆那会的太平天国那么猖獗,不会落个凄惨下场?”

“真衰啊!不读书的项羽看到秦始皇说‘彼取而代之’。也不读圣贤书的刘邦看到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你看看,自古以来不读书的草莽出过多少英雄、多少皇帝。读了书的人,将相不少、开国帝王却是稀奇少有。这一比较读书、考功名者对于莽夫有什么优势呢?”

张鱼知道乱世武夫的天下,儒生由于受孔孟之道影响在乱世大多数是依附有希望夺取天下之人,尽心辅佐。然而这样一来,儒生确实就在数据上显得不怎么漂亮了。

“读圣贤书能获取万贯家财吗?不成的!自古读书人大多都的饥寒交迫!”

“那是读圣贤书的都不屑于和贩夫走卒一般的为钱财奔波.....”

“是吗?那好吧。”王云东笑吟吟说道:“读了圣贤书就能通过乡试,会试,殿试金榜题名混个进士当当?”

张鱼道:“哪这么容易,天下读书人数千万之巨。别说是乡试,会试,殿试了,就是通过童试成为秀才的也是几十人只只有一人能通过。”他有点自负,起码张夫子有秀才功名。

按照王云东笔记本电脑中描述的水平,张鱼先生智力虽然不差,不过也就大概是后世普通的中学里面全班第一水平。属于大路货色、很常见的普通应试教育优等生。

王云东下猛药,偏激、怜悯的说:“你看看!读圣贤书的多是废物。大多数事情都干不成。连考功名这个你们自己专门研究的职业都这么艰难。读那些破书又什么用呢.......”

——————

第二更,求收藏、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