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君臣之痛(2 / 2)

大宋帝国风云录 猛子 3363 字 2019-09-15

为什么不用考虑现实?

大宋的现实是什么?大宋国力虽然强盛,但宋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两国边境军镇久疏战备,河北屯军名存实亡,为了重整河北军力,发动河北战争需要时间。前年河北爆发了千年一遇地大洪水,黄河因此改道,百万人死亡,几百万rén liu离失所,紧接着去年江、淮、荆、浙等路又发生大水灾,受灾人口达千万之众。大宋因此遭遇重创,安抚流民、重建家园、整治河渠,这都需要时间。再次,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是西北军,如果要北伐,势必要调用西北军,但西北战事打了好几年,西北军损失很大,将士疲惫,需要补充兵力,需要休整,这同样需要时间。

这些最现实的问题横亘在大宋君臣面前,告诉他们,发动北伐不合适,即使一定要打,目前时机也非常不合适。

有了李虎和辽东义军就不一样了,大宋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中给予援助,帮助李虎和辽东义军攻打燕云,等到时机合适,当可一蹴而就。对大宋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财,如果排除所有的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李虎所要求的藩镇问题等等,那么此议肯定能得到外廷地认可。

道义上的问题随即也迎刃而解。

首先大宋没有背盟毁约,和契丹人依旧保持着盟友关系。其次,大宋人虽然不认同辽东汉人,认为他们是蕃化的汉人,称呼他们为汉虏,但有一点他们不得不承认,辽东汉人和大宋的中国人是同根同源,即使不承认也不行。辽东汉虏向往天朝,要归返天朝,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那大宋有什么理由把他们拒之门外?这也是道义上的思量,大家同跟同源,一百多年前大宋把他们丢弃了,如今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回归,大宋有什么理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既然没有理由拒绝汉虏的回归,又不好背弃与契丹人地盟约,那就只有暗中支持了,让他们狗咬狗,等到两败俱伤,则故土尽入囊中,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平燕之策。

赵良嗣说完了。

黄涉捻须沉思。

赵良嗣这番话都是围绕着平燕策来说的。平燕策有两个重点,一是联金攻辽,一是平定西夏。现在联金攻辽“搁浅”了,平定西夏也是半途而废,加上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平燕之策无限期搁置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马扩的辽东之行给大宋皇帝带来了李虎和辽东义军,这再度激起了皇帝收复故土地雄心,只不过需要改变一下平燕策略而已从赵良嗣的述说中,黄涉能深切感受到大宋皇帝和一帮主战派大臣们的心态。他们有收复故土的夙愿,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因为澶渊之盟,他们有强烈的屈辱感,他们无法背负这种耻辱,他们要洗雪耻辱;但是,因为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他们害怕失败,他们想不劳而获,他们想捡便宜。

这种矛盾而痛苦的心态,日夜折磨着他们,每逢挫折便绝望沮丧,每逢机遇便雄心勃勃。

由此推断,大宋皇帝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肯定没问题,但关键在于,李虎和辽东义军不仅仅希望得到大宋皇帝的接纳,更希望得到大宋皇帝长久而持之以恒的支持,但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地事。

大宋皇帝和他臣子们地心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风格,那就是急功近利。换句话说,我给你援助了,你就要给我战果,否则他们会失望,会绝望,会放弃。

黄涉想了片刻,决定先把眼前地问题解决,义军急需钱财、粮食和武器,这些东西靠海路回易所得有限,靠耕种和自产更是遥遥无期,必须从大宋设法获得。依照李虎的话说,就是空手套白狼。现在义军能给大宋的承诺都是空的,都是张嘴瞎掰。自己汴京之行说白了就是骗,能骗多少算多少,所以要把承诺定得高高的,哄得大宋皇帝开心。就大宋皇帝目前的心态来说,特别好骗,容易上钩。

黄涉心里有了底,随即问道:“如果朝中大臣强烈反对,那此事有多大的把握?”

“此次马扩辽东之行,是官家私自安排的,如果李虎和辽东义军的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争论之大可想而知,官家也会遭到大臣们的指责,尤其藩镇的事直接触及到大宋国祚安危,违背了祖制,反对之声肯定非常强烈,所以官家一如既往,打算绕开外廷,直接和你们建立联系。”赵良嗣缓缓说道,眉宇间露出一丝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