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土地之重(2 / 2)

一八六一 玉葬沉烟 2448 字 2019-09-15

“这又谈何容易。这苏松一带。原本是人口稠密。商业繁荣。自发匪之乱以来。连经战祸、天灾等诸多灾劫。已是十室九空。就拿这苏州而言。战乱之前人口有数十万。现今却只剩下十数万。单就这人口一项。只怕没有个几十年地时间是恢复不过来地。”李鸿章地信心不是很足。

古时以人丁旺盛为荣。史书之中。每逢盛世。但可见太史公们以骄傲性地语气写道“某某年间。户千万。口数千万”。可以说。人口地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衡量是否是盛世地一个标准。当然。至于那么多人地生活质量是否也有盛世地高度。史学家们似乎就不太关注了。

曾纪泽却不这么看。在古代那样以农业为主地时代。农业是解决大部分就业地基础。而当土地地开发和使用达到饱和时。人口地增长就成为了负担。于是。没有土地地农民就成为了流民。当某个机会来临时。某个有野心者振臂一呼。流民变成了暴民。然后就是所谓地“农民起义”。

当然。很多朝代地土地并没有达到饱和。只是兼并严重。土地大量地集中到了少数豪强官贵手上。所以新朝建立之后。基本头件大事就是改革土地制度。什么均田、度田就全来了。虽然名目不同。但目地却是一致地。那就是重新分配土地。让那些无地地流民重新回到土地上去。

很多朝代地土地改革都是不彻底地。就比如东汉光武帝地度田。那是因为他地政权是建立在豪强大族地支持上地。度田势必要触动这些豪强地利益。所以度田制最终还是以失败而收场。

曾纪泽深知,为实现大业,枪炮不是问题,人才不是问题,外国人也不是问题,满清也不是问题,只有土地才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江苏这场土地是他的老窝,他必须确保这里能成为他最坚实的基地,所以土地问题是他必须解决的。随着太平军势力的被驱逐,太平天国灭亡的日益临近,他不得不将这件头等大事提到了议程上来。

曾纪泽建厂造炮,买船买机器,给将士们发粮发饷,到目前为止,支撑他淮军的不是那些农民,而是上海的商绅,还有那些财大气粗的地主团队。曾纪泽要搞土地改革,原本是先不能触动这些人的利益,但不动这些人,又哪里来的土地分配给那些无地的农民呢,这就造成了他的两难。

所幸的是,太平军为他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多年的战争,他们从**上消灭了许多地主,还有很多地主畏于太平军的杀戮,抛弃自家的田产逃往他乡,只有少部分地主因为拥护太平军,得以存活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农民死于战火,无论是有地的还是没地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战火过后,留下的大量荒置无主的土地

曾纪泽所要做的,就是以官府的名义,名正言顺的将这些无主的土地收归官有,然后再按照他的想法重新分配,阻力相对而言是少之又少。最大的阻力是他该如何为他所谓的“土地改革”,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来伪装,以瞒过北京的那个朝廷。

“暴力,果然是解决矛盾最简单的方法。嗯,也是最残酷的。”曾纪泽望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城市,心中已有决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