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十五回 李民杀心起(2 / 2)

逼上梁山 问天 3492 字 2019-09-16

高俅能从一个小人物。在没有什么横财和裙带关系的情况下。自身也没有什么拿的出去地文韬武略,一步步走到今天。登上太尉的高位。靠的就是看主人脸色,琢磨主人心思,小心曲意的伺奉。

别的不说,高俅历任的主人,就没有一个说高俅不好的。其中就包括难伺候的苏东坡和小王太尉。

故此,这点自知之明,高俅还是有的。

高俅深知:在赵佶的眼里,他高俅不过就是一个听话、值得信任,并有几分办事才能地弄臣罢了。他高球只能靠着赵佶的龙威,这才能帮着他赵佶看守那八十万的禁军。离开了赵佶,他高俅就什么都不是。不会有一个军兵服他高俅。所以赵佶用他高俅才放心,安心,顺心。这里一点没有他高俅有什么大谋略,大才干的事。若是有了,赵佶很可能反倒不放心了。

所以,若是他这一贯听话的高俅,有了自己的主张,更敢顶着他赵佶干,他高俅也就算是混到头了。赵佶绝不能把京城禁军的权力交给一个有自己主张,敢不听他赵佶命令的人手中。那怕就是再忠诚,再有谋略,再有才干也不成。只要他高俅敢于跳出赵佶给他高俅定的位。宋金联盟能不能破坏且不说,他高俅肯定是第一个死定了。高俅虽然希望赵佶好,好保住他高俅的富贵。可那却是建立在自身安全上地,高俅可没有忠臣死谏的志向。何况,高俅此时还惦着李民也是天主转世的人,连金国的国主,那都想杀就杀了,那得是多大造化的人啊。就算万一赵佶倒台了,跟着李民,想来也能保他高俅地富贵。

高俅辗转之下,别地没想出来,却是更加坚定了跟随李民朋党的决心。

高俅当即修书一道,把京中生地事,转告给李民,由得李民操心去吧。反正李民连金国国主都杀了,连天命都敢逆改,这天命修正的事,还是由着李民操心就好。他高俅只需跟定了运大之人就好。

于是,一封书信,就这么到了李民的手中。李民看信之下,也是大吃一惊。暗自惊心:难道历史的修正性就这么强?连把完颜阿古打都杀了,也还不能改变宋金的联盟么?

不过,李民长久修炼磨砺的心志。随即坚定了李民的信念。不!历史一定是可以改变的,那完颜阿古打这么牛的牛人,不也是死在了我的手上么?大不了我隐身进皇宫,把赵佶也杀了。看还有何人热衷于宋金联盟!

虽然此想,有些对不起赵佶的情义,可为了中原百姓,为了历史不开倒车,李民还是能割舍的。而有了这垫底的决心和觉悟。李民的心智也随即冷静下来。再看高俅给李民附录的宋金联盟草案条款与分析,随即觉,历史还是改变了,而且还变得更好了。

由于此次金国并没有战胜和消灭辽国的七十万主力部队。此时本身更处在辽国反击围剿,身处下风,只能靠游击战骚扰辽国各地,消耗和蚕食辽国国力的窘迫阶段。宋金联盟的条约上,却是没有什么消灭辽国后,把大宋原先给辽国的贡品,转给金的。更没有什么对燕云十六州的窥视条款。金国方面,只是强调了大宋的现阶段援助,以及联合出兵后,谁打下的土地,就要归谁的条款。而宋朝虽不在意现阶段的物资援助,可却比较重视今后的土地归属。

而这里面,大宋朝臣和赵佶的分歧,甚至还大过了与金国的分歧。赵佶是一心想把那个耶律延禧抓了,彻底灭了大辽,好去了他这个宿命之敌。

可大宋的朝臣,却十分务实,毕竟大辽还有这七十万的军马,而大宋更是打从太祖、太宗时起,至今多次伐辽,虽多有胜利,可最终的结果,也是未竟全功。重朝臣却也是不看好赵佶这一代,就能把大辽给彻底灭绝了。

众朝臣的意思,却是借用金国的兵力,把大辽对宋防线的兵力牵扯走,而后,大宋在局部地区形成兵力优势,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那就完美了。

故此,他们和赵佶的看法不一,这才造成了盟约条款,至今没有确立。

说实在的,这份条款,真让李民看的眼亮。尤其是那些朝臣的观点,更是符合李民的心思。若是能完美实现。宋金联盟,还真是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李民却是知道,关键的问题,却是别说是如今没大伤元气的辽国,就是历史上那大伤元气的辽国,宋军也是没打过。打不过人,再好的盟约,又有什么用,只能暴露了国防不足的弱点,而那时,大宋的富饶,却成了一个小孩拿着一个金元宝一般的诱人犯罪了。

而正在李民盘算琢磨之时,李民的山庄前,却出乎意料的来了一伙远方的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