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科举(2)(2 / 2)

征战天下 雨过天晴 0 字 2021-09-19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考试制度和相关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汉文帝明确确定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标准,以及考核办法,这标志着察举制逐渐步入正轨了。</p>

到了汉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良才,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拔的人数。</p>

当然,察举制,也还算需要考试的。这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p>

但是更为广泛实用的,还是举孝廉制度,所谓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p>

一般称孝廉公都是指那些被举过孝廉,大部分是至廉至孝的人,但也包括一些弄虚作假、道貌岸然之辈,像汉朝就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p>

其实这些制度,从字面看,是很进步的,但是里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考试虽然有,但是只是供参考用,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举孝廉,权力在地方官手上,这里面空间就大了。</p>

因为地方官尽职尽责,那还好点,如果他不尽职尽责,那他肯定会推举私人,甚至收受贿赂,那举荐出来的所谓笑脸是什么素质水平,就是可想而知了。到了后来,各大家族们更是串通一气,你举我的儿子,我举你的侄子,很快就把官场变成了几大家族的禁脔。</p>

而等到曹丕建立魏国后,由于需要和士族妥协,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干脆把这制度更推进一步,实行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p>

其实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丕的父亲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昔日曹操在的时候,修理士族太狠,他们多次叛乱。曹操在的时候,还能勉强压得住。等到曹操一死,曹丕也就不能再继续武力压制了。</p>

况且,曹家毕竟曾经和宦官有人,身家不清白,如果没有士族支持,其实很难站稳。曹丕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为了集中权力,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p>

这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冯沪祥这样的人最最痛恨的一个东西,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九品中正制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这还好点,因为需要摆平的人比较多,和各方势力妥协后,这中正官总归不会太离谱。</p>

但是在现在,中正官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沿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p>

但是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就造成中正官完全被朝廷里的人控制,而那当然是各大士族的高官了!于是门阀的人就完全掌握了中正官。</p>

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不过这些都是点缀,所有读书人都知道,真正说了算的还是中正官。</p>

中正官要干的事情,就是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第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第三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p>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永远是这片土地的常态,实际操作中,很快就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p>

晋朝之所以遭遇永嘉之乱,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士族完全垄断了所有的官职,如果这些人不思进取,蝇营狗苟,那么国家当然就没有人才,也就文不能理政,武不能打仗,国家不亡,就没有天理了!</p>

所有有远见的人,都知道如果想摆脱这一切,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