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 天下大乱 第十二章 尊王攘夷(2 / 2)

姬凌云见封面写着“尊王攘夷”四个字的题签,下面并没有注视谁写的姓名小字,显然不是古人之作。</p>

姬凌云赞道:“伍相国,你文武全才,真乃寡人之姜尚,吴国之栋梁。”</p>

伍子胥谢道:“多谢大王嘉奖。”</p>

姬凌云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记载得明白,这“尊王攘夷”是齐国管仲为了更好的帮助齐桓公谋取利益的国策。表面上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但实际却是假借天子之手控制天下诸侯,令齐国飞速发展。</p>

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霸主都曾以相同的方法,假借天子之手控制天下诸侯,以壮大自己。</p>

自此之后,这诸侯之长,霸主之位就成了众诸侯眼红的目标。</p>

姬凌云读到此处,不禁长叹,说道:“这‘尊王攘夷’究竟是高明,还是愚蠢。尊王攘夷确实可以令一诸侯成为诸侯之长,以此来控制天下诸侯。但这只是一时,而不是一世;只能延缓战争,而不能结束战争。若这‘尊王攘夷’之法继续维持下去,诸侯只以霸主为毕生目标,只怕这天下将永无和平之日。”</p>

伍子胥道:“大王这话有失偏颇,管仲这一‘尊王攘夷’可以说的高明之极。大王说的也有道理,但大王确认没有将当时的情况考虑在内。这大周江山源于大商,大商江山起于成汤。大商立国时,天下诸侯数以千计。到武王时,姬发将天下重新规划,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但随着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相互蚕食,壮大,野心十足,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壮大。只要有任何一人透露出对大周的不满,对大周的敌视。这些人将会大义凛然的高举义旗,挑拨百姓,全力讨伐。在齐桓公、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强大无疑,但也无力抵抗所有诸侯的反叛。在这种情况下,管仲无疑是最明智的。他再三 强调齐国是为了大周而战,齐国的目的是为了辅佐大周。直接将与齐国为敌的人推向了与大周为敌的政治立场。这一举动,完全使得齐国占据了主动。</p>

若管仲的想法同大王一样,那么老夫敢以性命担保。齐国在那一刻,便只能存在于青史之上,成为他人笑柄。”</p>

姬凌云心头一阵,这一统的心态早已深入他的骨髓,只是想不到这一统会这么难。</p>

伍子胥沉声道:“老夫明白大王之雄心壮志,这一统确实是千古奇功,但此时此刻时机却尚未到达。吴国如今好比当年的齐桓公,国力强大,四方诸侯信服。但只要大王一露出反意,这四方诸侯绝对不会错失这次良机,合力对付我吴国。”</p>

姬凌云知伍子胥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却有其事,点头应道:“寡人明白,这地位越高,越不胜寒。诸侯之长确实可以给寡人带来无边的荣誉,优势,同时也引得他人的嫉恨。所以,这一统不到关键时机,不可露出半点想法。应当学习齐桓公一般,全力辅助周天子,积累美名,发展国力,等到关键时刻可能表露意图。”</p>

伍子胥欣慰笑道:“大王睿智,正是如此。”</p>

姬凌云问道:“那什么时候才是关键时刻?最佳时机?”</p>

伍子胥沉吟道:“当周天子失德,天下百姓不在信任周天子的时候。只要有这个时机,大王将可一飞冲天,若无这个时机……”</p>

说到这里,伍子胥高声道:“老夫恳请大王,放弃一统之念,否则吴国将堕入万劫不复之死地。”</p>

姬凌云点了点头,说道:“寡人晓得。”他又道:“伍相国,这部书可否放寡人这儿借我一阅,也好让我多知一些往圣先贤的业绩遗训?”</p>

伍子胥点头道:“正要请大王指教。”</p>

伍子胥走出去后,姬凌云面色沉了下来,今日伍子胥的这方话让他意识到了危机。这天下必须一统,但却不能草率形势了。</p>

本来姬凌云有想法在自己担任诸侯之长的时候,利用一切便利为吴国谋取暴利,等强大以后就开始效仿秦始皇布武天下。</p>

但经过伍子胥怎么一提醒,令他幡然省悟。此刻是春秋,而不是战国。</p>

战国时期,天下无主,而春秋时期,天下却有一个周天子。</p>

姬凌云认真的翻阅了伍子胥编写的“尊王攘夷”手稿,这手稿里头记载了齐桓公担任诸侯之长以后同管仲所经历的所有事情,其中大到六合诸侯,小到册封官员。</p>

姬凌云越看越是感动,齐国存在齐国史籍的资料库里的所有典籍成千上万,要将他们的言行收集下来,绝非一日之功。</p>

在他们的言行,做法旁边,伍子胥都做了细小的批注,论述他的见解,看法。伍子胥认为,齐桓公是所有霸主中最出色的一位,他虽不如秦穆公有才,亦不如阖闾霸气,但他却将尊王攘夷这一国策进行到底,为齐国强盛打下了殷实的基础。</p>

花了两个时辰,姬凌云才将 这“尊王攘夷”的手稿看完,长长的吐了口气。此刻,他以完全明白伍子胥的苦心,也意识到了自己此刻正在刀尖之上。走错一步将死无全尸,走对一步将名传宇内。</p>

姬凌云独自一人呈大字的躺在布垫之上,脑中思考着历史的进程:伍子胥说破的很对,当周天子失德,天下百姓不在信任周天子的时候,才是自己放手去干的那一刻。</p>

什么时候当周天子失德,什么时候天下百姓不在信任周天子?</p>

这个伍子胥不知道,所以他才恳求姬凌云,在时机为到之前不能够轻举妄动。</p>

姬凌云自认远见不如伍子胥,但他却有着一个最谁也没有的优势。</p>

那便是晓得历史的进程, 历史上周天子是因为支持赵、韩、魏三家,册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一刻,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支持。</p>

如今在蝴蝶效应之下,赵、韩、魏已经比历史上早上数十年分裂,他们已经将晋国分成了三份,离自领诸侯的日子并不远了。</p>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然这等大事,草率不得,那便认真谋划,好好的打一场不见硝烟的政治战斗。</p>

“如何才能让周天子,大失民望?”姬凌云首先想的就这这个问题,他这时想起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皇帝,慨然有为,沈机独断,刈除奸逆。最后落得名声狼籍,只因错在了害死明朝的擎天玉柱袁崇焕。从而使得,其大失名望。</p>

姬凌云叹道:“只可惜这个时代没有袁崇焕这类可以左右百姓思想的人……”猛然间,他坐起身来,“没有,难道自己不可以创造一个吗?”</p>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中出现,只要这个布局成功吴国可以解决一切不安的因素。</p>

姬凌云沉吟片刻,在案桌上翻来覆去,终于找到了一份密函,打开一看。密函写道:七月二十六日,赵、韩、魏三家使者分别派人至洛邑与义父长子姬仁秘谈,具体内容不详,但三家使者走后,姬仁立刻至王宫劝说义父收回封汝 为诸侯之长的任命。但汝大可放心,我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另外小心晋国三卿。</p>

这是任清璇不久以前给他的秘信,信中大致说晋国三卿反对自己担任霸主。具体原因不详,但姬凌云可以肯定他们想自立,却不 敢得罪自己。他们怕自己担任霸主之后,为了维护大周政权,利用这个借口对他们发难。</p>

姬凌云渐渐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暗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布局机会,以自己为受害者,利用赵、韩、魏三家演上一场苦肉之计。”</p>

他却不知,这个计划改变了整个大周的局势,直接将大周推向了灭亡。</p>

PS:两章做一章更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