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二章 《劝战书》(2 / 2)

权柄 三戒大师 3232 字 2019-09-29

其实楚国地水军倒是随时可以动手。只是诸烈还在观望……唯恐秦国得了虎牢关就此打住。全力以赴地对付楚国。

知道己方军备松弛、粮草匮乏。并不具备会战的条件。又明白楚国不会首先动手后。以融亲王为代表地齐国贵族皆认为。秦国如日中天。强大不可与敌。应适当让步。以求和平……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反正这些年从秦国挣了那么多银子。还他们点换个太平。就当破财消灾吧。

但赵无咎坚决不同意。根据他对秦雷的了解。那家伙狼子野心。贪心不足。除了把整个天下吞下。都无法满足他的。只有把他打痛了、打伤了。才有和谈的可能。否则只能是割肉饲虎。自取灭亡!

大名鼎鼎如百胜公。都认为此战最好的结果。就是体面求和。根本不奢望再夺回虎牢关。这不得不说是堂堂大齐国的悲哀啊……

但此时随着百胜公的年迈与失败。他的威信已经大不如前。若不是军权仍在。怕早就被那帮王公大臣给打倒了。好在他先战后和、强硬以对的观点。得到了丞相大人上官云鹤的支持。为了说服投降派的贵戚们。上官丞相写下了史上有名的《劝我皇全力与秦国一战书》。简称《劝战书》。这篇文章往往被后世学者引用。作为分析秦国在后期一枝独秀的论据。摘录如下:

“秦国踞南北雄关。拥万里沃野。兄弟同心、君臣精进。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武王秦雷。内立法度除徭役、轻赋税、务耕织、通商务。修守战之具、练百万雄兵。广积粮而缓成膜称霸!于是历时数载。变法成功。海晏河清、国力鼎盛。上下一心。其力莫敌!”

“我齐国与南楚亦有变法。然较之强秦可谓判若云泥、差之千里!其成败关键在于。秦有天佑帝之开明。武成王之强权。齐楚则无此明君强臣。敢于撼动头顶泰山!泰山者何?王公贵戚。世家豪门者也!”

“我大齐之祸在于豪门。豪门之祸在于贪婪无度、不思进取!王公子弟官运亨通。满朝文武皆出其门!权柄在手却不知节制。大肆攫取田产庄园、奴仆婢女。以至寥寥百十家。占尽天下九成田产资财!却无一丝反哺大齐!”

“其子弟生而富贵、钟鸣鼎食。遂不思进取。纵情声色。穷奢极欲。乃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起居行止无异于女子。此等弱柳扶风之辈。焉能抵御强秦。中兴大齐焉?!”

“然吾大齐变法亦有十数载。新法之初。主公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以至于变法朝令夕改、阳奉阴违。早已沦为权贵之工具。供其吸吮民之膏血。对我百姓有益无害。苦其害久矣!”

“此等野蛮盘剥不改。纵使我大齐人口再多。地域再大。兵马再精。钱粮再多。一到战争。仍然是国无可用之兵。兵无死战之心!一遇强秦。便如滚烫泼雪。原形毕露!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虎牢……”

“现秦王雨田。欲借力克虎牢之余威。振长策而御宇内。吞齐楚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若我大齐再不振作。必将就此一蹶不振。万世基业休矣!此乃朝野诸公之共识!”

“然或曰。酬秦以财帛田地。换一时之喘息。亦可借机振作。发奋图强。此言乍听有理。实乃亡国之音。若我齐楚争相割地赔款以贿秦。而秦国却不断出兵。以战养战。分裂河山。宰割天下。必然会使天下人丁财富纷纷流入秦国。那时必然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天下之大将无陛下立锥之地!”

“现今唯有穷全国之力。与暴秦一战!兵法云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现举国上下皆知我大齐危在旦夕。已成哀兵之势。必然全力以赴。复我河山。血不流干。绝不休战!而暴秦夺我虎牢雄关。定然沾沾自喜、以为胜券在握。必成骄兵之势。以必胜之哀兵对必败之骄兵。如此大齐焉有不胜之理?何况齐秦一旦开战。南楚必然插手。到时腹背受敌。秦国焉有不败之理?”

“齐胜秦败则至少可得十年之和平。到时陛下振作精神。大权独揽。内修政治。外联友邦。上治公卿。下抚百姓。如此军民同德、积蓄国力。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秦其为沼乎?如此必然万世称颂陛下之圣明!呜呼。倘若此。臣肝脑涂地。随死而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