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第六章改制(二)(2 / 2)

管宁哈哈笑道:“百姓不懂文章道德,那孙大人就懂得种田打铁了?文章道德高当然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可是你的文章道德可以换来饭吃吗?由此可知,文章道德事不过是你当官的一个前提,而非是你只要文章道德高就一定可当得上官,孙大人莫要弄混了。”</p>

孙邵一阵语塞,管宁继续侃侃而谈道:“更何况,君子配五德,莫忘记官吏本来就在五德之内,并不比其它的行业有何特出的地方。别的行业有标准,当官就可以没有标准?文章道德和当官本来就是两码事嘛!官吏可以管理百姓,可是那是朝廷赋予他的责任,他在这个位置上才有权力管理百姓,和文章道德又有什么关系?同理可证,就拿孔融先生来吧,他现在赋闲在家,同样受人尊敬,可人们尊敬的是孔融先生的文章道德,和他当不当官没有任何的关系。”管宁一抬出五德终始,又拿孔融事,孙邵当然就更没有话了,唯有闭嘴坐下。</p>

太史慈饶有兴趣地看着两人这场的辩论,心中却更希望这场辩论借由今日在场的百姓的嘴传播到青州各地,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由特种精英扮成的书先生编成评书传播,毕竟管宁刚才的那番反驳孙邵的话非常的精彩,而且通俗易懂,百姓是很容易理解其中含义的。</p>

见到两人坐下,太史慈一挥手道:“多余的话我太史慈就不多了,不过我青州马上就会改革吏治,官吏的选拔不再是某人了算,而是有一套官吏选拔的标准和方法,以后我青州官吏的素质只能比这个标准高,不能比这个标准低!看谁还敢拿着朝廷给的权力肆意妄为。”</p>

话到这里,太史慈已经达到了自己这次精心布置的斩头大会的根本目的,下面就是对陈逸和管统行刑了,一刀了结两人的性命完事。</p>

陈逸和管统的鲜血还未散去,太史慈的话语却已经传遍了青州的街头巷尾,“龙星怒斩陈逸管统”“管统嘻笑北海孙邵”“子义痛思青州吏治”成了整个平原故事的最后三部分,而太史慈那要改变的青州吏治的嘹亮口号却深深地镌刻在青州百姓的心上,成为一种期待。</p>

随即,太史慈开始动手,一场腥风血雨在青州的世家大族中展开,有了许攸的指征,青州的一个个与袁谭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世家大族浮出了水面,在还未明白怎么回事时,这些人就已经被太史慈用雷霆万钧的手段拿下,这些世家大族要想有所反抗都不可能,因为太史慈十分巧妙地把他们和陈逸与管统放在了一起,如此一来,在青州没有人会为他们话,按照人们的惯性思维,和陈逸管统并列的人物哪里会是什么好人?更何况太史慈并没有大搞什么“株连九族”这种令百姓惊骇欲绝的事情,而是轻描淡写地抄没了他们的家产,只把一个家族中的主犯抓了起来,对于他们的家人还是好言安慰,并没有为难他们,这令青州的百姓大生好感,觉得太史慈并非是嗜血好杀不讲道理之人。</p>

不过在这阶段最让太史慈高兴的事情是,由于没收的了大量的世家大族的土地,大量的无主耕地出现了,而青州人口此时还不足以耕种这么多的田地,所以太史慈下令此时正在兖州任城郡收编黑山军那十几万老幼病残的孙观带领这些可怜的百姓赶回青州,如此一来,青州有了足够的劳动力,至于他们的口粮问题也得到了不错的解决,本身青州的存粮就很多,再加上与袁潭交手从袁谭那里得来的粮草,足够了。</p>

随着一个个青州各地出身世家大族的地方官吏被太史慈揪了出来,又在太史慈通过书先生的“故事讲解”下,百姓对举荐制度越的没有了好感,甚至展到最后,则演变成了一种观念:凡是赞成举荐制度的,都是陈逸和管统的同党,也是对青州居心叵测的人,人人得而诛之,在如此情况下,青州那些本来就胆战心惊生怕平原事件连累到自己世家大族更是保持沉默起来,要是被太史慈误会那可非常不妙。</p>

打铁趁热,太史慈借机宣布了青州官吏选拔实行科举制度,不过太史慈并不这是自己的明,而是再一次把汉灵帝的“鸿都门学”抬了出来,有了汉灵帝这块挡箭牌,再加上自清除青州乱党的余威,科举制度推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那些世家大族惟有默默接受这一事实。</p>

至于到这时代整个政体的改革,太史慈却有了新的想法,此时的太史慈已经不再是那个幼稚的政治入门者,现在的太史慈早已经摒弃了在这时代实现民主的幼稚想法,而且对于前一段时间一直想要搞的“三省六部制”也不大推崇了,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太史慈才惊讶地现,其实自秦代一直到现在一直沿用的“三公九卿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政体制度,可以,一都不比“三省六部制”差,东汉政治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寡头政治的原因,与“三公九卿制”毫无关系,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大费周章,弄出个什么三省六部制呢?只要有了科举制度,再和这个“三公九卿制”结合起来,自己日后夺得天下后的基础已经被牢牢的打下了,万不可向光武帝刘秀那样,把自己的权力分散出去,在这时代,权力必须集中在君主的手里,否则就是国家分裂的局面,至于何时实现民主,那就是太史慈之后的人的事情了。</p>

当然,到科举制度,太史慈的分类就要比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全面得多了,太史慈按照“君子配五德”的法,把科举考试分成了五大类,代表着五大阶层,在青州所有的政府部门中,必须讲究后世人所谓的:“专业对口”,比如若是一个人对农业毫不了解,那么他绝对不可能出任农业部门的官职,各个部门的官吏无不是对这个行业十分熟悉的行家里手,他们掌控这些部门,各行业的展当然是蒸蒸日上了。</p>

这期间,青州外部的好消息也不断地传来,其中最让太史慈高兴的就是于禁大军已经攻克了渤海,冀州渤海郡已经成为了太史慈的囊中之物,本来太史慈有担心冀州刺史韩馥会对此提出异议,结果袁谭这子是分配和太史慈,居然在这时候带着自己的残部向幽州逃去,投奔公孙瓒去也,这下子,太史慈可有了借口,当然是在渤海郡修整一段时间,在对袁谭进行追击,在这段时间内,在渤海郡的青州军不能退兵,要和公孙瓒交涉,至于和公孙瓒交涉到何时,在渤海郡修整到何时,那就是势头正盛太史慈了算了。韩馥哪里还敢个不字?</p>

袁绍现在动向不明,不过他在冀州恐怕已经讨不到好了,因为现在冀州的世家大族开始纷纷拜访在甄氏家族“作客”的郭嘉,显然是想要通过郭嘉和青州拉好关系,甄氏家族更是和郭嘉亲近得不得了,那媚骨天生的张夫人更是实现了自己对郭嘉的承诺,所有卖往青州军方的东西全部按照收购价。</p>

许褚更是从长安传来了消息,大家已经安全的到达了长安,并且王越的那个得意门生——史阿已经来到了长安,令太史慈长出了一口气。更无端地想起了蔡文姬的仙姿玉容,徒增几许思念。</p>

转眼间,又是一年春暖花开,青州已经日渐稳定,太史慈心满意足之下,眼睛已经放到了青州之外。</p>

天下,我来了!</p>

只是太史慈却想不到,在他出征之前,与貂蝉的一段儿女私情先涌到了自己的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