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燕云往事(2 / 2)

二十年后,在刚刚平灭北汉之后,为了永久地消除北方祸患,宋太宗赵光义想一鼓作气收复幽州。在不到五个月地时间里,宋军数十次战斗,然而,这支刚刚攻占太原的胜利之师沉于歌舞升平地宴庆和美女的温柔,在酒桌上和床第间还很威猛,到了战场上就是一支不堪再战的疲惫之师,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终惨败于高梁河战役。赵光义背上中了两箭,但是幸运的是可以坐上了骡车南逃,宋军天下无敌的精茫锐气也被消磨了不少,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动的对辽国的第二次战争遂告失败。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趁着辽国女人、小孩当政(辽圣宗以及太后萧燕燕,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又集结兵力三十兵分三路,东出雄州,中路出飞狐口,西路出雁门关,挥师北伐。战前宋朝君臣在军事上做了长达七年的准备工作,连占领了辽国土地后要任命的官员都准备好了,而且各路的领军主帅曹彬

进、潘美(《杨家将演义》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三路大军的进展开始都非常顺利,辽军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在歧沟关等地宋军被当时辽国的名将耶律休哥击败线溃退。东线的惨败最终导致整个战局的不利,宋太宗赵光义被迫下令全线撤退。西路军掩护寰、朔、云等州的群众撤往内地,很快辽军的骑兵杀到了,宋军伤亡惨重。西路军的副统帅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杨业(杨继业),也在战斗中被俘,先是不降再而绝食殉国。至此,宋帝国企图以武力收复燕云地区后一次努力也宣告失败。幸好这一次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亲临前线,否则宋军还要准备骡子车供他逃跑之用,不过宋太宗最终的死亡是背上的箭伤复,而箭是辽国人上一次射的。

在这一次宋辽之间的军事大决战中,曾经在统一中原战争中百战百胜的宋朝雄师彻底地败在了辽国铁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在这种失败的打击下,宋朝的君臣将士普遍得了“恐辽症”,并且这个病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都没有痊愈。从此以后,宋朝已经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勇气,只能够面对现实,考虑如何防范辽国骑兵快南下的问题。

当那个猛女萧太后派遣辽军大举南侵宋朝,很快打到了黄河岸边。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可没有祖上那样威猛,在寇准的压力下方才“御驾亲征”。宋军精神大振,绝地反击,杀死了辽军的先锋萧达凛,艰难地取得了初步胜利。胆宋真宗看到形势变好马上见好就收,签订了宋辽澶渊之盟。萧太后也看到辽国根本也战胜不了宋朝,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自从宋太宗时代北伐失败后,得上了“恐辽症”的宋朝最终以岁银十万两、岁帛二十万匹的代价,买回了辽人不再侵略宋朝的一句承诺,双方签下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盟约。宋金双方的皇帝都是对天誓保证今后互不侵略,这个是宋朝皇帝求之不得的。建国刚刚四十四年的北宋王朝,采取了“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被迫以相对屈辱的姿态,即同意了燕云十六州的汉族政权失地归属于辽国,换得了这份得之不易的和平。

若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一年十万两的岁币,对于当时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辽国来还真的是雪中送炭的东西。但是对北宋这个经济大国而言,根本也不算什么负担。十万两银子,如果平摊到北宋五千万老百姓的头上,也就是区区两文左右。大宋人民一年少吃一个烧饼,天下就用打仗死人了,不必再为北方大国的频频入侵而烦恼了。

但从军事政治角度来看,这个盟约在国家利益与外交实践中却是北宋建国之初在外交领域上大败笔,把宋朝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送朝”,开了“花钱买平安”的头。“澶渊之盟”的签订在法律上使赵宋朝廷实际上承认了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统治,把那些地区的同胞彻底地送给了敌人,这标志着赵宋不仅在军事上放弃了收复失地的企图,而且在政治上也将燕云地区彻底划为境外了,这样真是对不起在这些地区苦盼王师的老百姓,燕云汉民苦盼百年终于绝望了,南宋江北汉民再次重复这样的期盼却再次绝望。最可耻的是,澶渊之盟不仅违背了石敬献敌以来汉族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愿,也将自后周以来,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厉兵秣马强攻打、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抛弃一空了,真的很对不起祖宗先人。澶渊之盟为北宋此后的对外政策定了个标准模式,也就是花钱可以摆平外交,对后世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可谓是开了个坏头。明明是辽国到宋朝的土地上抢吃的喝军事上也快要失败了,却转为敲诈勒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看家本领,你不给钱我就天天折腾你,我的日子过不好你也不要想过舒心的日子。后来的女真金国、蒙古元国都效仿契丹辽国如此整治赵宋朝廷,苦的却是广大汉民。

而赵宋朝廷竟然在获得初步胜利的时候甘愿结这种屈辱性的城下之盟,交钱以图芶安,其软弱无能、恐敌畏战之态,尽为外邦所看透,以后连西夏这样国也胆敢与中原分庭抗礼求通商,哭着喊着索要“见面礼”后赵宋竟然按照澶渊之盟的标准照单全给。这之后,历代赵宋皇帝都喜欢花钱买平安交保护费,养成了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爱好。因为这个爱就招进来了投其所金国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