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赵佶禅位(2 / 2)

祸国殃民的事情;赵桓在东宫则号称“恭俭之德,下”,手下的用品没有多少,但是图书却很多,使用的被褥都不带花纹,家具也不用漆。

赵桓位居太子期间,并非完全无人支持。耿南仲和李邦彦这两个后来祸国殃民的人,就是太子赵桓最忠诚的支持。然而在当时的权要之中,基本都是趋炎附势之徒,支持赵桓较少,支持赵楷居多,尤其是赵宠信的“六贼”等人,他们对赵桓事事横挑鼻子竖挑眼。赵桓处处谨小慎微,善于伪装自己地想法,所以把柄较少,这是赵桓的太子地位未能动摇地更为重要的因素。但是久而久之,赵桓养成了懦弱地个性。

赵不喜欢这个应该即位的嫡长子,但是如今情况非同寻常,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急于脱身苦海地赵,立即就想起那个曾被他冷遇多年的大儿子来了,准备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他。太子赵桓也不是傻子,得知父亲要传位于他的消息也很吃惊。如果是在平时,这种荣登大宝的事情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但今日赵家的江山社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现在当这个皇上弄不好就成为金人的阶下囚!

十二月二十三日夜里,被传入宫中的赵桓来到父皇病榻前痛哭流涕,打死也不肯受命。赵命内侍宦官宣读“内禅”诏书,赵桓不肯奉诏,只是一味地低声哭泣。赵一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命童贯、李邦彦以天子御衣覆于太子身上“黄袍加身”,太子避而不受。赵又用左手写道:“你不接受皇位就是不孝顺!”太子哭着答道:“我如果答应了,就是真的不孝顺!”。赵也很着急,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烫手的山药蛋传递下去,命人将太子赵桓名义上的母亲郑皇后叫来。郑皇后委婉劝谕太子道:“我们都老了,以后就都要靠着你了,别让你父皇着急了!”赵桓就是推辞不即位。

赵一看文的不行,又开始动武的了,命内侍簇拥太子至大殿即位。太子拖拖拉拉地不肯走,内侍强拥而去,太子极力挣扎,跌倒在地,也昏了过去。这一晚上,北宋皇宫内还真热闹,一片乱哄哄的景象,根本不考虑金兵大敌当前的危险。内侍慌忙用御辇将太子抬到福宁殿,一面传御医赶紧灌凉水按肚脐眼儿,一面紧急通知文武群臣朝贺新的“官家”即位。

太子赵桓在福宁殿里经过了御医的治疗还是不省人事,估计他已经醒来了就是在装孙子,而宰执大臣与众文武已在大殿恭候了。众臣不见太子即位,不知底细,私下窃窃私语。宰相白时中到大殿宣布,新皇帝已经即位了,请大家先回去休息,明日上朝即可见到新君。百官就是不走,都想着今夜见了说不准还有“迎立”的功劳,到手的便宜谁不要呀,于是不见兔子不撒鹰,齐声表示要见到活蹦乱跳的新天子。

在灯火通明的大殿上,群臣还是死赖着不走。白时中茫然伫立,没有办法。“六贼”之一的大宦官梁师成从大内匆匆赶来,对白时中附耳言道:“官家(赵桓)虽已醒来,现仍不肯正大位,相公该如何定夺?”另一个宰相李邦彦知道太子素与礼部员外郎兼太子詹事耿南仲交好,便召耿南仲与吴敏前来。耿南仲入福宁殿规劝太子,吴敏则在大殿上向群臣出示了“内禅”诏书。吴敏让大家尽可放心,今日夜深了,新的“官家”当于明日在大殿召见大家,文武百官交头接耳,私下议论着,在凄冷的北风中,渐渐地散去。

十二月二十四日,赵桓正式即位,上午在大殿召见群臣,终于让臣子们见到了鲜活的新皇帝。下午还检阅军队,并且大赦天下,一副新皇帝上任三把火的架势。

由于吴敏等大臣的努力,急于避难东南的赵一开始就移交出了全部的权力,从而避免了新皇帝从登基开始就沦为傀儡。于是,在钦宗即位的当天,赵向外廷传出话来:“予为教主道君移往龙德宫,除教门事外,朝中政务一概不管。”

赵桓在1125年年底即位之初,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口彩,把第二年的年号改为“靖康”,取《诗颂将》中“日靖四方”一句,加上“永康兆民”,含义就是平定四方的战乱,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愿望确实是不错的,但是需要用事实来证明,然而历史的车轮好像并不是按照人的愿望来转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