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赵桓议和(2 / 2)

完颜宗望不管赵宋朝廷如虑。撂下狠话:“如果不条件。立即攻城。并且全城地男人都要被杀掉。掳掠所有地妇女。烧毁所有地房屋。夺走所有地金银。”

李灰溜溜地回到了东京。胆战心惊地向赵桓报。赵桓更加心惊肉跳。李邦彦一伙人提议接受金军地条件。赵桓表示可以接受。先把这段危机过去。日后从长计议。

王棣强烈鄙视这个“从长计议”地说法。他针对金人地条件逐个地加以驳斥:“第一条。金人所要地金银财宝。就是现在搜刮全国地财富也难以满足。目前在被包围地京城?退一步说。如果拿这些钱犒劳我们地将士。肯定可以打败金军;第二条。要割让地三府是国家地屏障。如果割让出去。都必须迁移出去。国家受很大地影响。况且赵家祖宗地陵寝所在地保州也在割让土地之内。怎么能够对得起先帝地在天之灵;第三条。要求我国皇帝称对方皇帝为伯父。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地事情。这跟石敬这个败类有什么区别?另外。人质不可以派遣亲王。只可以派遣一个大臣前去交涉。”

赵桓也觉得条件过于苛刻。于是问王棣:“依你之见。无论哪个条件都无法满足。倘若金兵进攻都城。怎么办呢?”王棣回答:“可以派遣能言善辩地大臣。表面上与金国磋商谈判。京城地将士肯定可以坚守一段时间。要求各地出兵勤王地诏书已经下达很多天。各地勤王地军队很快就会到达。金兵目前是孤军深入。我们内有粮草外有救兵。金兵肯定会退回去地。到时候再谈议和。金人就不敢提出这些无理要求了。”

王建议无是可行地。各地勤王地军队正在源源不断地到达。金兵进攻京城也是屡受挫折。如果赵桓照王棣地建议实行。金兵坚持不了多久肯定就会撤退。但是。以李邦彦为代表地投降派胆小怕事。极力主张现在接受金军地条件。他厚颜无耻地质问王棣:“现在京城都已经岌岌可危。你还在乎河北地三府?皇帝地安危你都不考虑。还在乎什么金银财宝?只要先把金军退回老家。剩下地事情以后再考虑!”

面对如此无耻的论调,满的文武大臣都是随声附和,除了王棣一人坚持继续作战之外,其他的大臣都站在投降派的一边。紧要关头,沉默了很长时间的赵桓开了金口了:“王棣继续统帅军队,把京城守好。议和的事情我自有主张,诸位爱卿不要再争论了。”就这样,赵桓受了李邦彦等人的妥协主张,答应了金人的所有条款。在占有战略优势的情况下,被迫与金人签订了城下之盟,这比一百多年前的澶渊之盟不知道屈辱了多少倍,但是赵桓以坦然处之,可见这时赵宋的君臣是多么昏庸懦弱。

卢俊义闻听这个消息后,不禁感叹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赵宋朝廷难道没有注意到我这只卧榻之虎,你们如能成功地击退金兵重振赵家声誉,我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前去征讨,而现在你们自掘坟墓,用不着我来动手,而我却能得渔翁之利!”

为了满足金人提出的苛刻条件,桓以身作则,带头在宫廷里面减少膳食,表明天子与众民同甘苦共患难,并下令在东京城内大肆搜刮金银,官府不够的就到民间去搜刮。一时之间,京城之内,人人自危。眼看着与金国约定的缴款期限已到,只搜刮到金几十万两,银四百万两(所谓的民间只是平民间)。赵桓无奈,只得派一位亲王和大臣作为人质去金营求和。

此时的儿子中还肃王赵枢和康王赵构两人在京。

此时的赵构还处于意气风:的时期,直接找赵桓告奋勇请求作为人质。少宰张邦昌是投降派的一员,是个贪生怕死的人,现在被拖去当人质,吓得是涕泗交流,赵构责备道:“此大丈夫本分,相公不必如此!”张邦昌不敢拒绝皇命,只能硬着头皮陪康王赵构前往金营。

结果赵构和张邦昌营被软了二十余天后,幸运降临到了赵构的头上。由于赵构当时胆子非常大,面对完颜宗望的疯狂咆哮毫无惧色,使得完颜宗望认为他不是赵的种,很可能是宋朝某大将之子冒名顶替,就将其遣返。赵桓只好命肃王赵枢代替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随后在赵桓答应割地、赔款等要求后,完颜宗望暂时撤军,肃王却没有被放还,而是被掳北去,当了赵构的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