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7章 日久见人心啊~(2 / 2)

这就意味着未来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方才在城门处领了粮食,留下名讳的四万多渭北百姓,需要编出三十多万张柳席。</p>

为了将这三十多万张柳席卷成埽,每一章柳席,又需要包数百斤的碎石。</p>

而在开春,以埽铺设郑国渠上游的工作当中,除了编制柳席,以及制作埽这两项之外,其余的工作量,便全都压在了少府阳城延,以及少府那三万名官奴身上。</p>

具体而言,便是在未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摘足够编制三十万张柳席的柳条,运送到渭北民壮家中,以及采集足够卷制三十万个埽的碎石,并运送至郑国渠上游,即三原一带。</p>

这个工作量,说大,其实也不大。</p>

——平均算下来,整个冬天,每个少府官奴都只需要采集足够编制十张柳席的柳条,以及卷制十个埽所需的碎石。</p>

但说小,却也着实不小。</p>

就说万一有那么几天,关中大雪纷飞,呵气成冰,那些个衣衫单薄,食不果腹的少府官奴,可还能投身于劳动当中?</p>

若果真遇到糟糕的天气,那必然是要暂时歇工几日,也好让那些个少府官奴缓缓力气。</p>

再有:柳条还好说,关中遍地柳树,可碎石从哪来?</p>

不外乎去长安周围地区的山林中,或周边水域沿岸去徒手捡。</p>

可如此凛冬,碎石的来源又是河边、山里这种阴寒之地,官奴们要是冻伤、冻死了,该怎么办?</p>

——要知道这些官奴,可都是少府的私有财产!</p>

既然是财产,那自然是不能当消耗品使用,每劳动四五日,也得允许人家歇个一两天。</p>

而这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身为少府卿的阳城延亲自盯着,亲自去安排谁负责采柳,谁负责捡碎石;谁负责运柳条,又派谁去搬碎石。</p>

即便这些问题都忽略不计,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也足以让阳城延绞尽脑汁······</p>

“家上······”</p>

刘盈正思虑间,阳城延也恰好面露难色的抬起头,望向刘盈的目光中,竟隐隐带上了些许心虚之色。</p>

不待阳城延开口,刘盈便似是已有预料般一抬手,旋即苦笑着发出一声长叹。</p>

“可是萧相那边,仍以‘无粮’为由,拒拨粮以为少府官奴所用?”</p>

见刘盈一语道破个中厉害,阳城延不由僵笑着点了点头,旋即面色尴尬的低下头去。</p>

“唉~”</p>

就见刘盈又是一声长叹,顺势从座位上起身,踱步上前,嘴上不忘再在萧何背后暗捅一刀。</p>

“萧相此番,确有些······”</p>

见刘盈面露难色的止住话头,阳城延纵是有心开口,替萧何辩解两句,也全然没了气力。</p>

十月初,丞相府第一次以‘粮米告缺’为由,断了少府官奴的口粮供应时,刘盈就曾旁敲侧击的提醒阳城延: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p>

彼时的阳城延对此还不以为意,只觉得刘盈误会了萧何,还替萧何辩解了几句。</p>

可如此一个多月下来,丞相府还是一副‘要粮没有,要命一条’的架势。</p>

阳城延派亲信去找萧何,也只从萧何口中,得到了一个‘少府多理解,老夫诸多不易’的答复。</p>

反观刘盈,几乎是阳城延一开口,便二话不说,大笔一挥,拨吕氏私粮三万石!</p>

这么一对比下来,再家上以往个把月,时不时听刘盈嘀咕两句‘萧何真不厚道’,阳城延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p>

要说就此和萧何决裂,那倒还不至于,却也不会如往常那般,对萧何掏心掏肺,唯命是从了便是。</p>

</p>

见阳城延面色百转,终还是没有开口为萧何辩解,刘盈心下不由长出一口气。</p>

“呼~”</p>

“总算是······”</p>

“功夫不负有心人?”</p>

在心中自嘲一笑,刘盈便装出一副为难至极的模样,沉吟许久,终还是温笑着抬起头。</p>

“粮米之事,少府无须担忧。”</p>

“待孤回转长安,自当亲问于萧相当面。”</p>

“纵国库无粮,孤亦当另寻他法,以解少府之困。”</p>

说到这里,刘盈不忘苦笑着低下头,‘喃喃自语’道:“郦侯之租税,今以用之殆尽。”</p>

“若无他法,也只好再借调建成侯、洨侯,乃至舞阳侯去岁之租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