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劝降(1 / 2)

强明 西方蜘蛛 0 字 2021-11-07

 祖大寿投降了</p>

祖大寿第一次以大清国都察院承政的身份参加朝议,颇有隔世之感。.在明朝,他不过是众多总兵中的一个,从未上过朝,只是跟着袁崇焕到京城面见过皇上,如今也成了一个堂堂的朝臣,跟着大家跪拜后,分班站好,就听皇太极道:祖大寿,祖承政。</p>

他出班安道:臣在。</p>

吴三桂英勇无比,大清将士纵横战场,所向披靡,但却奈何他不得,你是他的亲娘舅,朕意由你来劝降吴三桂如何</p>

祖大寿立刻应道:臣亦有此意,臣想信一封,送到宁远,劝其来降。</p>

你觉得有多大把握吴三桂之父吴襄原是臣属下的一员参将,因臣力荐,擢为总兵。</p>

吴三桂更是由臣亲手调教,授其武艺,督其功课,才考上了武举,同样是因臣的力荐,擢为宁远总兵。吴三桂重孝道,以臣的身份去劝降,他不会不答应。</p>

说起来,朕对吴三桂亦有活命之恩。</p>

祖大寿抬起头,惊讶的噢了一声。</p>

皇太极笑道:天聪东间,朕曾攻大同,祖承政率兵救援。</p>

吴三桂之父吴襄所率五百人被朕困住朕知其都是辽兵,嘉其勇,yu困降之。吴三桂率十几人冲入重围,来救吴襄。朕见其十分勇猛,有意收降他,便下令不得放箭,谁料他竟成了赵子龙真就将父亲救出去了。如能劝其来归,胜得三军也。</p>

祖大寿点头道:吴三桂单骑救父之举传遍朝野,从此名闻天下,想不到是皇上成全的他。</p>

所以,吴三桂欠崭一个大人橡,朕是要他还的。</p>

臣今天就写信,写好后,再请皇上审定。</p>

朕不看,舅舅给外甥信家也,写好直接送去即可。</p>

信发出去了一个半月了,却不见吴三桂的动静,皇太极于清宁宫召见祖大寿:祖承政,看来光靠信不行,应面见吴三桂。只有面对面,才能晓之以厉害动之以真情。</p>

祖大寿道:当面说服当然最好但派谁去呢祖大乐勇而少谋,言辞稍钝,祖泽润祖可法与他是同辈,在吴三桂面前说话份量不重。他思付了好大一会道臣以为派张存仁最为合适。</p>

皇太极却道:谁去也不如你这个当舅舅的去。</p>

祖大寿大吃一惊:皇上,这这臣已骗了皇上一次,皇上就这么信得过臣使不得,万万使不得。</p>

有什么使不得朕看非尔莫属,还是那句老话,若能收尔之心,留在身边,当有大用倘不能收尔之心,留在身边,反会成为ri后之患。朕从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今既已是我大清的臣子,朕自当派差事你准备一下,明天立即动身。</p>

祖大寿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再拜道:臣蒙皇上如此信任从今愿肝脑涂地</p>

祖大寿这边悄悄启程,诸王贝勒炸了营碍于祖泽同祖可法等在场,他们不好发问,下了朝一齐到了清宁宫。</p>

多锋敢说话:皇上,你这是怎么了,吃一百个黄豆粒不嫌腥啊,怎么又让祖大寿跑了</p>

代善也是来询问此事的,但他容不得别人以如此口气跟皇上说话,遂喝斥道:十五弟,你这是跟皇上讲话吗还不掌嘴。</p>

多锋意识到自己莽撞了,抬手掌了自己一个嘴巴:二哥,我这不是急的嘛,祖大寿这个人反复无常,他这一去,不又是放虎归山吗</p>

阿巴泰阿济格杜度等亦齐声附和:皇上,我们又上当了,十年前,他说去劝降锦州,这次说去劝降吴三桂,肯定是有去无回,我们不白费劲了吗</p>

皇太极笑着看着大家,见多尔毅一言不发,便问道:睿亲王,你怎么看</p>

臣弟以为,祖大寿早有归顺之意,不过为其夫人所阻罢了。而今,祖夫人已死,死时留有遗言,劝祖大寿不要再叛,这次归顺,确是出于真心。汉官们听说皇上让祖大寿赴宁远,十分震动,无不敬佩皇上心胸博大宽广。祖大寿不论劝降成功与否,也不论是归还是留,都无所谓,皇上的胸怀足以让天下人折服。</p>

皇太极赞许道:还是十四弟看得远些,还有吗</p>

还有还有的话,臣弟就不知道了。</p>

文程先生,你说说看。</p>

臣以为,皇上派祖大寿去劝降,崇祯知晓后,必然会对吴三桂更加怀疑,祖大寿之行,是要将吴三桂逼上粱山。</p>

皇太极大笑:还是文程先生深知朕意,朕就是要让崇祯知道,吴三桂在和我们亲近,待祖大寿回来后,朕还要派人给吴三桂送礼,朕要让吴三桂和当年的袁崇焕一样哭笑不得,吴三桂一降,山海关就好办了,这便是朕的谋关之策。</p>

多锋和众人都不吭声了,代善道:皇上真要是能不战而下山海关,便又是一大奇迹哟。</p>

朕就是要创造这一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