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万国来朝(1 / 1)

 武德四年,冬十月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距离休屠王来朝过去三年以后,大汉已然能与匈奴在草原上分庭抗礼,草原上如乌桓、鲜卑之类的部族暗地里与大汉眉来眼去。经过大汉持之以恒的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渗透,单于庭右地的匈奴民众狂热地将刘襄奉为天单于,以成为匈奴八旗子弟为荣。八旗兵团在汉军将领的率领下,打遍西域诸国无敌手,西域诸国都将大汉奉为上国,每年派使者前来朝拜。今年长安的冬至日格外的热闹,大街上张灯结彩,幌旗飘扬,门头换桃符、热闹非凡。百姓们穿着从少府衙门买来的新棉衣,走在大街上闲逛,丝毫感受不到寒意。在刘襄派出的探险队不懈的努力下,大汉成功种植了棉花,在寒冬来临之际将棉花做成了棉衣,而关中百姓就是第一批棉衣的受益者。“啪!”“啪!”“站住!别跑!”小孩们在街道上玩着爆竹,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冬至日这一天允许百姓开怀畅饮,好酒的人早早从酒肆买来酒,唤来三五好友,在家中弄上几个小菜、共饮美酒。自从大汉在河西走廊设立安西都护府后,西域的特色物产经由商贾之手,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大汉贩卖,大汉百姓的日常更加丰富。有着从四方诸国来到长安卖艺的杂技团,寻得一处交通便利之处,便开始了表演。胡娘舞姿、大象游走、老虎钻火圈、吞剑、舞蛇等各种精彩的表演让大汉百姓直呼过瘾。“这长安真是天上人间啊!迷花了我的眼睛啊!比我们东瓯国繁华多了!”东瓯王子不禁感慨道。“是啊!太繁华了!来到长安,我都感觉我是井底之蛙!”闽越王子附声道。“马车走在那长安外的驰道,丝毫感受不到颠簸,太神奇了!”南海王子同样感慨道。今年闽越三国的王子代表本国来朝拜大汉皇帝,第一次来到长安的三人,被长安的繁华给深深的震撼到了。“几位可是闽越、东瓯、南海三国的使者。”一名典客署的官吏看着三人恭声问道。“正是!”三人点了点头说道。“几位请随我来。”典客署官吏恭声道,将三人引向典客署为他们准备的住处。“铜印黑绶,待遇真是越来越差了。”闽越王子看着典客署官吏腰的印绶颜色不禁吐槽道。“无兄,慎言!”东瓯王子听到后连忙用手臂碰了下闽越王子低语道。“知道了!”闽越王子不耐烦地回应道,不过嘴上没有继续吐槽待遇问题。自从赵佗离世以后,南越国就土崩瓦解,原南越太子赵仲始成为了真定侯,南越国诸郡县由朝廷直接管辖。而南越国的消失,使得闽越三国失去了对汉室的作用,若不是考虑到闽越三国多刁民,不易于直接管理,刘襄早就派大军吞并闽越三国了。闽越三国对大汉毫无价值,典客冯敬也懒得亲自接待,每次就从典客署随便挑选一个六百石的属官去迎接。今年西域诸国、西南夷诸国、草原上的不少部族都派了使者参加大汉的朝会。西域诸国是被匈奴八旗兵打怕了,西南夷诸国是被东郭西安为首的人口资源转运商贾给吓怕了,草原上的各大部族是被大汉时常出塞操练的骑兵给打怕的。汉军将领充分的发挥了匈奴八旗骑兵的机动性,将当年匈奴对付汉朝的那一套战法用在了西域诸国身上,边打边跑,边抢边跑,使得西域诸国恨的牙痒痒,却又无能为力。东郭西安、卓罡等商贾凭借着朝廷在背后的支持,挑拨着西南夷诸国的纷争。今日对a国说:“b国为我大汉皇帝陛下献上了五千两黄金,恭请我大汉天军征讨你们a国。”,然后吓得a国君王连忙献上奇珍异宝赔罪。明日又跑到b国去,用同样的说辞诓骗。如此周而复始,甚至安排演员假扮对方国家的使臣把戏给做足,使得西南夷原本只是互相看不顺眼的国家直接变成了一言不合就开打。东郭西安等人则趁机从中牟取财宝和西南夷人口。有了河西走廊与河朔之地两大草场以后,汉朝有了充足的战马,每年都会扩招骑兵,训练好的骑兵就在去匈奴左地实战。主要采用的是闪电战打法,来去无踪,专门消耗匈奴的有生力量。未央宫,宣室殿未央宫被里里外外的仔细打扫了数遍,显得无比庄严。值班的士兵都换上了新的戎装,威严肃穆的站立在殿门外。公卿大臣,各大诸侯国代表、各大彻侯、以及各路使臣济济一堂,使得原本宽敞的宣室殿在今天显得格外拥挤。“见过家上!”“见过家上!”宣室殿上的众人看见上殿的太子刘彻纷纷恭敬的行礼。“见过左丞相!”“见过御史大夫!”皇长子刘彻在武德三年被刘襄册立为太子,从而开始接触政务,如今处理起官员关系来,颇为游刃有余。“陛下驾到!”随着谒者仆射的高声喊话,原本喧闹的宣室殿顿时安静了下来。“臣等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跪伏在地上山呼万岁。去岁在太子的建议下,朝拜词由“长乐未央”变为了“山呼万岁”,从而彰显的刘襄更加尊贵。“免礼!”刘襄沉声说道。“谢陛下!”群臣恭声道,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受庄严环境的衬托,刘襄在下方外国使臣的眼中显得十分伟岸,外国使臣心中纷纷感慨着今日方知大汉皇帝是世间最尊贵的人。“今年我大汉的元旦朝会格外的热闹,可谓是万国来朝啊!朕看到济济一堂的宣室殿不由的欣慰啊!”刘襄看着下方簇拥着的群臣不禁感慨道。“陛下天恩浩荡,四方诸国无不被陛下圣威折服,这才不远万里赶到长安朝拜。”张苍恭声说道。“此乃祖宗庇佑之功!”刘襄微微颔首说道。“启奏陛下!臣闻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今我大汉百姓安居,四海昌平,万国来朝,实为前所未有之盛世,远迈前秦,臣恳请陛下前往泰山封禅!”少府卿刘舍起身恭声说道。“回禀陛下!中岳泰山为五岳之首,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昔秦皇嬴政以灭六国之功,而于泰山封禅。”“今陛下向北收复河朔之地,向南降服南越;向东破卫氏朝鲜;向西开拓河西走廊。此等平定四方之功德,堪比远古圣人。陛下理应于泰山封禅,以佑我大汉万年无疆!”盐铁司都尉窦婴附声道。随着刘襄的功业越来越大,群臣中主张让刘襄泰山封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只是每次都被刘襄以国库紧缺为由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