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超高的产量(2 / 2)

谷镜span万历年间中国已经有了红薯,但有些百姓吃多了会涨气,可能觉的不行,加上政府没有好好推广,国内没有大面积种植,一直到清朝之后,康熙年间才下令全国推广,到雍正年间才成为百姓家里常见的口粮。

种红薯也好,种土豆也好,包括将来种玉米也好,必须和稻麦搭配起来。

丁毅拉着后勤部的人和他们讨论。

在红薯上面,一般只能五六月种,十月收,这个时间正是水稻种收的季节,要是种红薯,就等于要放弃水稻。

但红薯在山地可以种,只要是沙壤土就行,所以可以不影响现在粮田的情况下,在山地上囤点新田出来种红薯。

从去年跑到现在,后勤部的人到处寻地方,最后统计到旅顺和皮岛能种红薯的山地,也就五千亩,金州到复州这边,大概有三万六千亩,加起来差不多四万出头亩。

更多山地,要么地里全是石子(金复一带),要么全是沙子(沿海一带),所以整个东江镇这边,最好种四万亩红薯。

丁毅盘算了下,这个时代的红薯产量大概在两千到三千斤左右。

因为徐光启在世时,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其中很有名的一句是“一亩收数十石。”

徐光启在松江(上海)试种成功,也在松江推广,丁毅得到红薯后,才知道徐光启曾经试种过。

现在松江已经有部分百姓在种,但没有受到当地重视,普通百姓有吃,有钱权贵都看不上眼。

这也是丁毅到松江徐氏家多次,也没有吃到的原因,如果他早在松江吃到,更早的就能开始种植了。

按徐光启推光的“甘薯十三胜”来看,一亩收数十石,往少了说,两千斤肯定有的。

种一亩红薯,顶十亩田,东江镇种四万亩,等于四十万粮田。

所以东江镇这边,限于田地面积有限,原有的稻麦田都不动,只种四万亩红薯,两千亩土豆(土豆田要新囤所以只有两千亩)。

而济州那边,可种的山地就多了。

去年丁毅也找人大概圈了圈,最少十万亩是有的。

但那边有个问题,人手不足,人口与旅顺这边差太多,现在囤田都刚好,短时间不可能大规模扩种。

今年丁毅给他们的目标是,种两万亩红薯,一万亩土豆。

济州的红薯用新的山地来种,而土豆,可以用麦替换,即稻麦换成稻和土豆。

这样原本一万亩稻麦,在济州年产三万石粮食。

换成稻和土豆后,一万亩可以年产六石,翻一倍。

为什么济州不全部换成稻和土豆,主要是这个时代的百姓麦吃的比较多,且需要吃到面粉。

丁毅最终的打算是,旅顺这边不动,济州的囤田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步把七成囤田,换成稻和土豆,让那边产量翻倍。

这样那边的稻麦做到自给自足,土豆等可以做饼来喂牛喂马,减少大豆的种植,因为产量相差三到四倍左右,效率不一样,种一亩土豆能顶三四亩大豆,肯定用土豆来养禽畜比较好,效率也高。

大豆可以搭配少量,做精饲料来养战马。

而大员那边,可耕的良田太多,只要将来人口上去了,土豆红薯都可以大规模的种植。

登州是个特别的地方,说实话丁毅现在不想在登州推广红薯和土豆。

必竟登莱地区还没有完全在他掌控中。

所以登州这两年不会变化。

丁毅现场与几位后勤部的官吏商讨了一下,很快确定了下步推广的先后顺序和面积等。

一直在边上听着的徐威,突然道:“为啥不在登州种呀,那边灾民这么多。”

众军将都看向他。

丁毅想了想,缓缓道:“登州那边,还是以引流灾民为主,咱们没有多余的人力去推广,那边,还没有完全在咱们的掌控中。”

“但咱们种出的红薯,将来可以运到登州去给灾民们吃。”

“哦。”徐威看到大伙看自己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说错了,这会也不敢多说,赶紧转向其他话题。

最后丁毅道:“目前还是以稻为主,等大伙适应了红薯,再增加面积,咱们多吃红薯,卖稻米,那就有钱有粮,有精兵了。”

众人齐齐称是。

请记住域名:。手机版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