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八大皇商(2 / 2)

至于再三年后,丁毅估计自己已统一全国,可以统一定税,到时候再说。

而大同这边的靠边关的沙地较多,很适合种红薯。

这里种稻麦产量比较低,但种红薯产量可能比登州还高。

丁毅开始大力推广种植红薯,现在也不怕被大明朝和满清学去,因为这两家也蹦嗒不了几年。

大同府实际粮田在四百万亩左右,需要照例先组织吏员再进行下一步重新量田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交由旅顺来的文员陈明林组织。

搞定了军事,丁毅开始搞民事、商事,一步步进而掌控全大同。

六月上旬,丁毅在大同成立矿科,税事科,商业科等。

优先准备煤矿,铁矿的事。

此时大同这里没什么大铁矿,只有灵丘等地有些小铁矿,山西的几大铁矿都不在这里,这边盛产岩石矿,包括石灰岩。

但这会的大明朝基本只认石灰岩,像后世有用的火山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各种岩石在大同几乎无人问津。

当然,当地很多墩堡,都会用到一些岩石,只是连工匠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丁毅靠撒石灰起家,石灰岩当然不会放过,其他岩石暂时也不打算碰。

除了石灰岩外,丁毅最看重的就是煤矿。

大同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煤矿,储量大,可采煤层多,平均厚度30~40米。灰分低,硫、磷杂质少,发热量高,且煤层稳定,易于开采。

山西冶铁业发达,而用煤练铁更是这边的标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过,当时明朝冶铁,七成用煤炭,三成用木炭,并且炼钢最好是煤。

所以在辽,宋,元时,当地采煤业都很发达。

到了大同,丁毅算是老鼠掉了米缸里,这里的煤矿又多又好采。

五月份,丁毅就让情报司葛洪山调查,最后发现这边煤矿都已经被各商人承包,每年交税少的可怜,商人还是贿赂官员,官员少收税,大伙都得到好处,大明朝最吃亏。

另有一些小矿,都没有人承包,和当年山东一样,都是老百姓自发组织,或几家联手一起开挖,然后运出来卖,只要交些钱给当地的官员即可,根本无人管。

丁毅马上决定,召集大同府境内所有煤商议事,理由是,昨晚知府衙门发生火灾,很多册薄都被烧掉,煤商们的合同也不在了,请带好你们的契约重新核实。

六月十日,大同知府衙门,二十几个煤商齐聚一堂。

煤商们闹哄哄的坐在大厅,相互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其中两个煤商,一个叫范永亨,一个叫王修业,是他们当中的头。

范永亨祖籍介休,目前家住在张家口,也就是在宣府总兵王承胤的地盘上,范家涉及的生意有粮、药材、茶叶、煤等。

王修业王家也是介休,但产业主要在广灵,广灵的铁矿就是他们家的,王家主要经营铁料和煤。

范家和王家就是满清开国的八大皇商中的两家。

这两家不顾朝廷对外贸易的严令,偷偷运粮,铁,药材等各种物资到满清,一个从张家口堡出货,一个从新平堡出货。

这几年赚的盆满钵满,也为今后做满清皇商奠定了基础。

此时丁毅还没来,堂中只有知府衙门一个小吏,众人纷纷问他,火灾怎么样,我们的契书如何?小吏一问三不知,只说等知府洪大人来了再说。

“范掌柜,你怎么看,丁毅这是几个意思?”王修业此时低声道:“我收到消息,可能是丁毅召集我们?”

范永亨脸露奇怪之色。

“哦,丁毅一个总兵,召我们何事?”边上有人奇怪道。

“你们都不知道?丁毅一来,就夺了兵权,姜瓖兄弟被关。”

“王全被杀。”

“代王府的田和粮,被他抢了很多。”

王修业似乎什么都知道,脸上露出忌惮的神色。

“这么胆大包天?真的假的?”四周好多人围过来。

“不是说代王支持他囤田练兵吗?”

“俺听说代王主动给他田和银的嘛?”

王修业冷笑:“代王现在被圈在代王府,连大门也没的出,这种话也就骗骗朝廷里一群蠢书生,谁会信。”

“这家伙这么贪?”有人瞠目结舌,显然被丁毅的事迹震惊了。

“那咱们这,会不会太少?”刷,所有人看向范永亨,范永亨手上拿了个拜贴,里面写着各家给的献礼。

来之前,大伙就准备了礼金,原本准备给知府的,现在突然听到可能是丁毅召他们。

“老王你不早说,早说是丁毅召,咱们得多准备点?”有人不满道。

“这些统兵大将,比文官还要贪婪,咱们可得再加点。”

“诸位掌柜莫慌,一会见机行事,咱们可以再加,再加,只要他肯收,什么都好说。”

“我今早车队进大同,收的银子到没变化。”

有人还觉的丁毅来了之后,没涨价。

以前每换一任总兵,进大同都要涨一次。

众人正在议论纷纷,门外听到大量的脚步声。

来了来了,大伙赶紧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