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雷酸贡和纺织机(2 / 2)

丁毅画了火车和铁轨。

“有了轨道后,一方面可以固定方向,一方面降低阻力,蒸汽机的就可以推动大车了。”

匠作局直接用大车上装满东西,肯定推不动啊。

“皇上每次的想法,都让人耳目一新。”米托也佩服道。

好在丁毅脸皮厚,坦然自若。

丁毅让匠作局先造一百米的轨道,然后用蒸汽机带动箱子试一试。

当然,最主要还是要改进蒸汽机,增强动力。

其实蒸汽机有单缸双缸甚至多缸之分,但丁毅不懂啊,只能全靠工程师们自己琢磨。

好在他集中了这个时代亚洲和欧洲的顶尖科学家,不像后世那些科学家都是一个人孤身奋斗。

接着丁毅又看了科技局很多新的发明。

这边专门研究制造新机器。

新的车床,钻床,镗床,刨床,最让丁毅惊奇的是,他看到了新的纺纱机。

早期在旅顺发展时,丁毅为节省开支,都是直接从松江徐氏和江南一带购买生丝或棉、绒等物,然后自己纺纱织布。

当时整个大明用的都是宋元传下来的水转大纺车。

当时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纺纱的机械,比西方的水力纺纱机要早四个世纪。水转大纺车发明在南宋后期,在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

这种水转大纺车结构较为复杂,由转锭、水轮和传动装置等三部分组成,体积庞大,全长约9米,高2.7米。通过将水的动能转化为大纺车的动能,实现自动化的工作。每台纺车每天可纺纱100斤,效率是一般纺车的30多倍,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器。

丁毅还是从松江徐氏那里得到的机器原型,然后在旅顺自制,用来织布,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起直接买布来缝制衣服,他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开支。

当时旅顺比较穷,他这么做也是为了节省开支。

随着他现在统一全国,登基为帝,改进和扩大绸布的生产,就放上议程。

欧洲到18世纪工业革命才出现改良的纺纱机,这个时候的欧洲,到处战争,没有安定的生活,自然没人关注到纺纱上面。

所以丁毅肯定需要走在前面。

科技局从三年前就开始研究改进,此次丁毅看到的,就是经过改进的新纺纱机。

新的纺纱机类似于18世纪的珍妮纺纱机,有16个锭子同时运作,它还可以依设定次序操作多个纱线,这让他的效率得到大量的提高,每台纺车每天可以纺妙两百斤。

而纺纱机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动力源。

中国是最早用水力的,欧洲也是在18世纪后才发明水力源纺纱机。

运用水力操作的机器,在纺织工业史上占有极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以前使用手工操作机器时,纺织工人可以在家操作机器,可是一旦使用动力后,工作者就无法离开动力源,因而被视为工厂制度的开端,历史上首批工厂的建立就是为了制造纺织品。

原历史上,1785年,理发匠埃德蒙卡持赖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十倍。同一年,泰利斯将蒸汽机用到了纺织机械上作为驱动力,并迅速得到了推广,进一步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而丁毅的科技局,现在就用蒸汽动力,替代了水力。

李忠义这时指着新的纺纱机道:“用蒸汽动力,替代水力有两个优势。”

“一纺纱机变小了,不用像以前那样需要水力驱动,所以全长从九米,缩减到四米,降低了占用空间。”

“可以随时人工停止,需要暂停的时候,可以停止机器,然后再启动。”

丁毅听了非常兴奋:“这个,这个,联系松江徐氏,朝廷,不,朕个人出资,和徐氏联手开办工厂。”

“现在,可以开办工厂了。uu看书”

丁毅决定,在松江新建这个时代第一家工厂,专门纺纱的工厂。

“工厂?”李忠义若有所思,这个概念在他们旅顺集团里是有的,他们在大员有铁锅厂,在旅顺和济州也有各种厂,但是皇上自己出资是什么鬼?

大乾帝国富的流油,几乎是历代开国最富的皇帝,天下有钱人的财富,都被丁毅搜刮了个遍,皇上居然还要自己开工厂。

李忠义也忍不住翻了翻白眼。

不过他很快知道丁毅为什么要这么干。

当天晚上,丁毅把李忠义、张经、赵大山、宋飞、魏继业、陈有富,姚新汉等几个老兄弟,加上阮思青这小舅子一起叫进宫里吃晚饭。

李忠义,张经,赵大山他们都是一起从大兴堡跑出来的,阮思青一直是前期帮丁毅赚钱跑海路的,有好几次都差点死在海上。

所以这几个人,可以称之为丁毅的最心腹。

“你们的爵位,世袭降替,朕感觉对不起大伙。”丁毅叹道。

“皇上这话说的,臣等感恩戴德---”赵大山又开始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