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皇帝这几个意思?(2 / 2)

其实‘唐土柿机辰’的文章大部份读书人还是认同的,但大伙不认同黄道周和丁毅的对话,但又不好说丁毅不对,黄道周不对,只能抓着‘唐土柿机辰’来做文章。

丁毅没想到自己小试牛刀,就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他当天先说永不加赋,再说无为而治,就是想让天下人更多的议论永不加赋,没想到,大伙现在不管永不加赋这几个字,都抓着无为而治做文章。

要破除这种愚昧而落后的思想,从长远来看,必须要开启民智,远离儒家理学。

仁德二年的科举同样定在六月,丁毅决定再次消减儒家理学在科举中的比重。

而且理由挺充分的,去年全国征招了三四万官吏,今年到退休年龄的也不多,只有因贪腐被抓起来一部份,所以录取儒理学的人数大幅下降,所以大部份职位都是技术性官员,对儒家理学要求不高。

今年全国还要征招两万左右。

于此同时,丁毅非要把这件事尽快的办下去,靠开启民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办到。

但等到几十年后,现在的这些大乾文武们,恐怕也习惯了大明朝的勋贵生活,到时都要反对。

所以丁毅决定下狠手。

他下狠手还是有底气的,经过仁德元年和仁德二年的两次科举,天下的官员激增了四万多,几乎八成以上都是丁毅培养的人考中。

丁毅倒不信现在他还控制不住天下,倒要看看,有多少官吏还有着前朝的思想。

亿兆百姓的愚昧,丁毅现在还无法娇正,但是官员的愚昧,他可以狠狠的扭转过来,实在扭转不过来,那就换个官员。

仁德二年六月,大乾有两件大事。

一是第二次科举中进一步消减儒家理学在科举中和比重,很多前明的读书人已经发现没什么官位可以让他们报名参考的。

现在只有在大乾皇家学校上过学的才能报考大部份职位,要不然就要有一技之长。

而这一技之长,决不是读书写字吟诗做画。

以前文人的标配,一手好的毛笔字,会作诗,能画画,在大乾毫无作用。

看起来好像朝廷在针对读书人,可丁毅同时在全国开设学校,鼓励所有适龄小孩读书识字。

现在大乾识字的比前明可多多了。

怎么会是针对读书人?

第二件事是很多以前朝廷的官办商业,转由私人经营。

并且很多勋贵拿到经营权后,到处开新工厂,扩允商业帝国。

这些产业基本都是以前丁毅搞下来的,前明的大臣们也无话可说。

但是盐也交给民营,吕大器,马士英等前明几个内阁重臣们很紧张,在七月初时同时来找丁毅,据理力争。

按吕大器所说,盐是国之根本,自古以来,没有任何皇朝,不是由国家来经营盐的。

丁毅听了也点头,的确,那怕到了后世他所处的世代,盐还是国家经营的。

“欧洲有个词叫‘垄断’。”丁毅现在说新词,都先往欧洲身上推。

“垄断分为两种,卖家垄断和买家垄断。”

“卖方垄断,通常指唯一独占的卖者,也可以指少数大商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马士英马上道:“这就是榷啊。”

原来明朝也有垄断,不过称之为“榷”。

因为古代中国皇朝的盐、铁、茶长期属于官营之垄断事业,因有暴利之故,国家一旦出现了财政危机,为贴补国用不足,必然实行禁榷制度。

“那你们就更能明白了,比如朝廷在京城只准开三家红楼,每年他们每家要交十万两白银的商税。”

“这三家红楼,就约好了一起涨价,现在京城只有这三家,价钱很高,但是生意也挺好的。”

“这就是垄断的好处。”

丁毅沉声道:“朝廷要是继续垄断了盐、铁、茶、石油等行业。”

“将来随时想涨价就涨价,丝毫不用管百姓承不承的受起。”

吕大器等人一愣,前明有石油吗?皇帝这几个意思?

但他们是听出来了,皇帝还是为了百姓着想。

朝廷放弃经营权,只有监督权,一是监督产品质量,二是监督产品价格。

并且在十年之后,全面开放市场,让更多的民间商人加入各种经营,就能达到限制物价随意上涨的目的。

别的不敢保证,至少在没有垄断的环境下,肯定不会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