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击发枪和后膛装(2 / 2)

在丁毅和满清交战后期,满清为抵抗丁毅的燧发枪,很多八旗精锐身披铁甲、锁甲加棉甲,披三甲之后,燧发枪在五十米外都能难贯穿,就算打穿了,当场也死不了,最多受点伤。

当然了,当时丁毅燧发枪太多,而满清工匠和铁料跟不上,无法大规模普及三甲,只有少数精锐才能身披三重甲,最终还是败亡。

现在击发枪加上膛线米涅弹,百米之内都能击破三重甲,加上他的身程和速度,冷兵器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

丁毅亲手试了几枪,果然感觉到不错。

“哈哈哈,不错,不错,你们干的不错,匠作司和科技司参与的人员,都要赏,每人赏银一千两,加十亩田,月工薪晋一级。”

“多谢皇上。”众人皆大喜。

“此枪已经和燧发枪完全不同,还请皇上取个名吧?”李忠义这时拍马屁道。

丁毅笑眯眯看了他一眼,还要取啥,后世都有了:“此枪用击发的形式开枪,咱们就要叫他击发步枪。”

“皇上圣明。”众人齐呼。

丁毅说击发步枪,是因为现在可以取代簧轮枪,用同样的方式制造击发手枪。

但这还不是最先进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个时代进行改进。

“这击发步枪暂时叫48式。”丁毅又道:“你们再研究研究,进行改进。”

“看到这枪托没有?”丁毅举起来:“想想办法,用后装式。”

“前膛装弹,还是非常麻烦,还需要捅条往里捅,这都是很耗时间的。”

“想办法在这里开个孔,把子弹从后面推进去。”

“至少可以节省十秒以上的时间。”

丁毅说的就是后世的后膛装填方式。

原历史在击发枪出世后,于27年后,到1835年,普鲁士的德雷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支后膛装填的刺针击发枪,这种枪已有了定装药的概念,用纸筒作弹壳,将弹丸,发射药,底火定装在一起,装填时用枪机从后面把抢弹推入药窒,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击针刺进纸壳,撞击底火。引燃火药,射出弹丸。

现在丁毅的击发枪已经提前一百多年问世,又有丁毅提前提出后膛装填概念,可以极大的缩减工程师和工匠们的研究时间。

果然,丁毅一提出来后,现场的工程师和工匠们纷纷眼睛大亮,皇上这个提议,很有特色啊?

毕竟大伙在前面装弹装火药已经用了上百年,谁也没想到,为什么不能在后面装?

击发枪的改进,已经减少了药锅,如果再从后面装弹,且不需要装火药,那射击速度绝对是突飞猛进,不敢想象。

“如果从后面装弹,那就要把弹丸、发射药、底火装在一起才行。”这时,科技司的英国工程师史维格这时又提出自己的想法。

他是当年膛线的主要发明者,现在听丁毅一说,马上想到重点中的重点。

“史维络你说的是更一步的击发枪,可以用铜筒,或纸筒做弹壳,然后装弹头、发射药、底火在一起?用针式撞击,引发射击。”

“来人,给朕笔和纸。”丁毅兴趣一来,就要开始画。

李忠义也知道他的习惯,早就准备好了,让人拿上笔和纸。

丁毅一看,居然是鹅毛笔,然后沾墨水:“这是?”

“原本打算看完击发枪再请皇上去科技司看的,这是科技司新制的鹅毛笔,uu看书沾墨水写字。”

“写的字比较细小,抄书蛮不错的,节省,哈哈哈。”李忠义笑道。

以前大明都是用毛笔,写的字比较大,有点废纸。

科技司根据丁毅发明的碳笔,造出了鹅毛笔,简单实用。

鹅毛笔其实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使用的记录,但真正流行起来,在欧洲要到十八和十九世纪。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时,就正值羽毛笔使用的顶峰时期。

牛顿早期潜心数学,天文、物理学的研究,有人估计:牛顿一-生有超千万字的演算,推理,和

文字工作全部是用小小的羽毛笔来完成的。牛顿留下的著作总计超过140万字(包括后期后

shen学著作),所有这些都是出自小小的羽毛笔。

丁毅看着崭新的鹅毛笔,赞不绝口,当场下令要全国推广。

又问,是谁发明的?

李忠义道:“是西蒙。”

居然是个葡萄牙人。

丁毅嘴角微抽,大乾在他的努力下,工匠和科学家已经超过中国所有古代皇朝之总和,但在创新创造上面,暂时还不如外国人。

因为他们从小的教育和学习经验,就是不喜欢和人探讨,中国人善于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很多遇到问题也不喜欢问别人,更多的人生怕自己的本领被别人学去。

所以中国的工匠们都不喜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