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当权,其对军队的打压,以及军队内部的腐败,还有政府的不重视,只要看大明军队因欠军饷爆了多少次哗变你就知道了,字面上的规定是根本就兑现不了的。连正规军的日常开销都不能保证,你还能指望他们去照顾遗孀?那也最多是军官世家,普通士兵压根没这福气。
可秦朗这里不同。
所有的规定那是都会真正落实下来的。
每个月都能按照人头领取相应的粮食,比如六岁以下的孩子,一人三斗米;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一人五斗米;十二岁到十六岁之间的标准第一次出现了男女区分,女性是七斗米,男性一石。
然后是成年人,无分男女,每人一石米。直到岁数六十之后,再相应削减。
这是只限于军烈的直系亲属,比如妻儿和父母,连兄弟姐妹都不包括的。后者只多享受一些隐性福利。比如造办厂再招工时候,他们有加分。
然后就是每月一两银子的金钱补助。
如此标准,即便是只剩下孤儿寡母的人家,那也能生活的很好。甚至是比寻常人家日子更好。
同时这些军烈遗属还尤其的受区域主管的重视,哪地儿要是爆出了军烈遗属受到欺负欺辱了,无论是被外人欺负,还是被家里人欺负,那区域主管就有的好瞧了。
别问为什么自家人会欺负自家人,人心是最难预料的东西。
而这般高的阵亡抚恤,也是秦朗军上下作战时候勇敢厮杀士气高昂的一大因素。这是秦大官人所独有的钞能力,别人想学也轻易学不来的。
一具棺材过后是第二具,第三具,第四具……
整个队伍的后头是一队持枪士兵,以两列纵队缓步前进。
整个过程没有乐器奏响,葬礼进行得很沉默。只有死者亲属们的呜咽声和士兵沉重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
之后是一篇致词,由纪弘阳来宣讲。
致词后,士兵们举枪向上鸣枪致哀,家属们进行最后的告别。
所以当一切都结束之后,看着手持军牌哭泣着的军烈的妻儿,很多军烈的亲朋都露出了复杂的神色来。
他们可都是流民难民出身啊,在来到郁洲山之前,一个个都是朝不保夕的可怜人。
被秦朗收拢后,他们每日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至少能吃饱肚子了,有了住的地方,有衣服穿,甚至还能有一些鱼肉鱼汤,这些人本已经极为满足了。
可现在看到身边的人忽的一步登天,从此不但每月都可以领到足够的粮食和银子,身份地位也显得与众不同了,这怎能不叫人羡慕呢?
从军!
作战!
如果自己的一条贱命能换来家人老小的好日子,那自己的这条性命又算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