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内应(1 / 2)

 李士元一直自视甚高,虽然他的仕途已经很顺利了,却依旧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尤其是青州保卫战之后,明明他在守卫青州时立下大功,可朝廷的封赏却全加在了刘泽清的头上,这叫李士元深感不满。

不过这所有的自命不凡在此前的商山一战中通通遭到了重创。

明明是自己兵强马壮,却始终被李率泰牵着鼻子走,最终更落得一败涂地。

这大大打击了李士元的自信。

但这似乎也是个好事,比如眼下情况里,他就明确的向朱由棷点出——兵马再众,心不合一,亦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尤其是面对战力上具有优势的清军时候,令不出一门,将各有私心,那是必败无疑。

明清之间打了二十多年仗,这样的败仗,大明已经吃了一个又一个,可惜就是不长记性。

而现在,大明已经败不起了,至少青州是败不起,衡王朱由棷是败不起了。

儿子的话他只当成耳旁风,半点没放在心上。

可是眼下的困局怎么办呢?

任由清军围困益都,任由清军私下里抢掠烧杀,这也不是个事儿啊。

上一次清军杀来,青州就已经损失不小,现在又来第二回,青州再遭毒手,如此的反复几次,他连吃的都没有了,还守个屁的益都啊?

李士元低头不语。

益都城内,王国宾手下的标营参将赵彦中神情郁郁的喝着酒。

此前恢复济南的大好机会,因为商山之败,而落得一地鸡毛。现在上万清军又一次推到了益都城下,对周遭各县烧杀抢掠,益都城内的兵马连出城迎战都不敢,这实在太丧军心斗志了。

反正其他人是什么情况,赵彦中不知道。他自己是对大明的未来是真的有些失望了。

现在城外的橄榄枝被抵到了他的手中,赵彦中要怎么选择,他一时间真难下决心的。

“哼,将要当女表子又想立牌位的货色。那姓赵的要是真对大明忠心耿耿,不早把咱们当场拿下了?既然没有下令拿人,他最终作何选择就也不言而喻了。我等安心等待就是。”

益都城内的一处大户家中,几个聚集在一块密谋的士绅纷纷点头。

这话说的有理。

眼下清军势大,人家的主力都还在对付李自成,只是一支偏师就打的大明招架不住,先是刘泽清再是刘良佐,大明中兴有望的虎皮早就被戳穿了。要不是崇祯皇帝有了个好女婿,在徐州力挽狂澜的一战,止住了清军的势头,那最终江淮走势如何,还很难说呢。

十有八九地盘会全落到大清的手中。

所以这天下终究还是大清更有希望。

至少这齐鲁之地终究要属于大清。

因为李自成在关中他待不下去啊。

与他们暗中联系的王鳌永说的很清楚,关中残破,钱粮不济,根本无力赡养数十万大军。

李自成在关中能待得了一时,他待不了一世。

没有粮食,天王老子下凡也没有用。

所以李自成终究要跑去荆北湖广的,到时大明的局势只能变得更糟糕不是?

其北有大清,西有李自成、张献忠,大明还凭什么跟大清争夺天下?至少大清分疆裂土,重现当年女真入主中原立国百年之基业,是不成问题的。

而齐鲁之地也注定是大清的囊中之物啊。

王鳌永本就是青州人,之前做过明朝的户部侍郎,然后巡抚通州,那也是齐鲁现如今的名宦。

与益都城内的不少名门大户暗中都有联系,这是朱由棷再下一百道严令也禁止不了的事情。

他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专门留心城内大户的动向,可惜,这些个名门大户根基太深,就是朱由棷专门腾出一只眼睛来看着他们,那也拦不住这些人跟王鳌永偷偷暗通消息。

如今这回很是有些名门大户被王鳌永说动,那最大的原因不是王鳌永话里有道理,也不是大清未来可期,而是这些个大户们现在就利益受损的厉害。

清军数月间两次围城,老百姓们损失极大,而朱由棷和青州的名门大户们的损失也不小。

那可是在割他们的肉啊。

只要想想再反反复复的被清军割下去的痛苦,那些个把家族财富和传承看的比国家民族更重的家伙们,可不就纷纷动摇了么。

然后他们就物色到了赵彦中这个目标。

后者是王国宾的标营参将,手下的兵马不是很多,只有寥寥二三百人,但都是骑兵,在城中的地位很是不弱。并且赵彦中本人对未来的局势也很是悲观,也不知道是不是手下经常死人的缘故,赵彦中整个人看起来都死气沉沉的。

这样的人可不就是拉拢来的最好人选么。

上万清军堆积在益都的西侧,但这并不意味着南北东三面就都是安全的。

鞑子的斥候探马长期的徘徊在三面,每次益都想要跟登莱互通消息,就都只能靠着骑兵突围。而且城内也需要知道外头的消息,那也只能靠着骑兵去打探。

所以赵彦中的手下别看人少,死伤却经常的有,在城中亦是第一等的重要。

不过这一切在赵彦中被人暗中说服了之后,就变得很可笑起来了。

益都和登莱间的通讯不但被清军看的真切,他们还借着赵彦中部死伤‘惨重’的机会,陆陆续续的往益都城内送进了十几号人。

这事儿很简单。

比如一次通讯往来,赵彦中这边派了五个人带信出城,结果第二天回来了一队人。

其中赵彦中这边的人只剩下了两个,其他几个都是登莱那边的人,是为了护送他们回城的。

这么一来那几个人可不就留在城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