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取缔八股文(2 / 2)

是谁给了朱棣这样的自信呢。

除了李景隆,也没别人了。

然而李景隆的履历,却是很难看出有害怕的意图。

自小从军营里长大的李景隆,跟随过父亲李文忠征战沙场,长大后独自带兵练兵,负责西番贸易,得朱元璋看重。

最为关键的是,李景隆开城门,可不是他一个人开的,他是有同伙的。

和谷王朱b一起共同投降,打开的城门,也是谷王朱b镇守的南京金川门。

换个城门,他李景隆想开,还不见得能开呢。

当然现在的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虽然好,但不存在帮其造反的心思。

只是他是个聪明人,在朱允珊椭煊17饺说难≡裰校很快就选定了连面都没见过的朱英。

自己表弟什么性子,他李景隆能不明白嘛,怎么可能斗得过朱英这等狠人。

尤其是,朱英还是嫡长孙,是得到了陛下承认的嫡长孙。

不管身世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就陛下活着,太孙的位置,就只有可能是朱英来做。

在这一点上,李景隆和朱棣一般,看得极为清楚。

“现在陛下还没有将长孙殿下的身份公布,我若是提早归附,定然可以得到重用。”

李景隆心里有些忐忑。

因为朱英对他来说,实在是过于陌生了,加上群英商会带来的神秘色彩,还未见面,李景隆就已经胆怯三分。

“曹国公,还请留步,这里不宜进入。”

就在李景隆看到前面的宅院,准备直接过去的时候,突然两名普通百姓打扮的壮汉,挡在了他的面前。

李景隆停住脚步,只是一眼,他就明白了这些人正是锦衣卫。

“怎么,你们锦衣卫管这么宽,还不准本公四处走走?”李景隆眼珠子一转,顿时说道。

然而两名锦衣卫根本不买账,相互对视一眼后,上前一步逼了过来,沉声说道:“曹国公,可不要让我们难做。”

两人手搭在腰刀刀柄,显然李景隆再多说一句,就要将其直接制服,不给丝毫颜面。

作为陛下亲卫,不管是谁,胆敢冲撞陛下,直接抓人锦衣卫诏狱再说。

李景隆看了一下两人的手所放位置,毫不犹豫转身就走,头也不回的离开。

就在李景隆离开后,两名锦衣卫耳语一翻,一人立即向朱英宅院走去。

“你在这里和其他兄弟守着,我去禀告蒋大人。”

“是。”

院子里,朱英明白,老爷子对自己的军政分离的想法,已然是赞同。

虽然具体的施行,肯定要更加的周密。

毕竟整个大明军制的改革,远远不是白纸上几千字就能搞定的,其中关乎到的利益,极为庞大。

但是朱英心中十分清楚,想要对大明进行改革,唯有趁着老爷子还在的时候才可以。

假若是自己即位,再去行这改革的事情,其中受到的阻扰,定然会超出想象。

军政分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武将权力的削弱。

其中最为关键的掣肘,就是在于战时和非战时的区别。

相当于在正常统军将领里,加了类似后世军委这么一个角色,掌控非战时,非职业将士的把控。

意味原本将领在非战时,掌控的军队数量大幅度下跌。

其实大部分的士兵,在没有战争的时候,都是作为屯田存在,这个时间段里,将会被军委统治,而不是像之前的还由原来的将领统治。

在朱英白纸上的策略中,将士们的军饷,将不会通过原先的统帅发放,而是改由军委发放,后勤士兵和作战士兵,也彻底的被区分开来。

“爷爷,军政分离的事情,想来还是需要徐徐图之,孙儿只是一个大概的想法,真要施行下去,还是要准备妥善才行。”

朱英说道。

朱元璋点点头。

军政分离,实际上要在原本的统帅队伍中,增加了类似后勤长官的一条线。

这个新增的职位,一般的武将其实难以担任,至少文盲武将担任不了,得是文人才行。

“只得是将文臣变作武官才行,咱回去后召集诸多大臣,将此事商议一番,而后又什么结论,再拿来给大孙看。”朱元璋思索了一会说道。

朱元璋照着军政分离的思路,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文武搭配了。

这也就意味着,整个高丽使臣的队伍,都已经被大孙所掌握。

朱英淡淡一笑,仿若平常说道:“不止是高丽时辰,便是高丽皇宫禁卫,朝堂大臣,地方大员,水陆兵马统帅,都属于孙儿麾下。”

“只要爷爷一句话,孙儿明日就给高丽改个姓。”

听到大孙这番充斥着淡淡霸气的宣言,朱元璋真的是被震惊到了。

这仿若天方夜谭一般的事情,大孙是真的办到了吗?

按大孙这个说法,也就是说目前整个高丽,都已经在大孙的掌控之中了,那率军打下高丽王都的李成桂,如今不过一个傀儡?

这,这也太夸张了吧。

朱元璋不由喉咙滚动,口水吞咽,半晌后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连忙问道:“大孙这等事情,究竟是如何办到的,委实让人难以置信。”

朱英看到老爷子都被震撼到的模样,心里爽歪歪。

也不藏着,直接将自己早就安排人潜伏到李成桂麾下的事情说了出来,

这些将士的地位,很快就被提升上来,迅速上位。

拉拢的将领,也不仅仅只有李成桂一人,而李成桂也需要人手共同抵制高丽王室和权门世族的旧势力。

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高丽国王王派人暗杀李成桂,在朱英麾下潜伏降临的保护下,这才安然无恙,因此得到李成桂的极度信任,uu看书现在担任皇宫禁卫统领一职。

掌握实权的李成桂与朱英麾下潜伏势力开始进行私田改革,主要以限制权门世族和佛教势力为目的,这种对经济基础的重新洗牌。

让朱英大肆安排人员潜入高丽,因为潜入的人员太多了,导致群英商会短时间内都出现了无人可用的情况。

随着朱英的述说,朱元璋有些浑浊的眼睛,发出骇人的精光,直盯着朱英的面容。

院子里,朱英明白,老爷子对自己的军政分离的想法,已然是赞同。

虽然具体的施行,肯定要更加的周密。

毕竟整个大明军制的改革,远远不是白纸上几千字就能搞定的,其中关乎到的利益,极为庞大。

但是朱英心中十分清楚,想要对大明进行改革,唯有趁着老爷子还在的时候才可以。

假若是自己即位,再去行这改革的事情,其中受到的阻扰,定然会超出想象。

加上城门上罗密的大将军炮,火药不计其数。

有人说李景隆是因为害怕,所以才开门投降。没有李景隆的开门投降,是朱棣二十多万人,能不能打下来,要多久打下来,都是未知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棣对于京师南京,可谓是非常熟悉,他能不知道南京城有多么难打,需要多少的兵力才有胜利的把握。

但是从白沟河大胜后,朱棣毫不犹豫,带兵直冲南京而去。

就当时这个策略,让跟随的将士们都傻了眼。

是谁给了朱棣这样的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