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我怎么有种被拍卖的感觉(2 / 2)

对此朱元璋下诏:“凡战乱中势弱力孤或贫乏不能自存,于庶民之家为奴者,诏书到日,即放良”。</p>

在这基础上,还进一步决定由朝廷出钱,赎还因饥荒为奴者的自由。</p>

洪武十九年,光是河南布政司就赎还了典卖为奴者男女二百七十四名。</p>

往小了说,这是把最底层的贫民地位给提升上来了。</p>

往大了说,这就是奴隶解放。</p>

到如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已经没有为奴者的百姓。</p>

在地主阶级和贫民阶级面面俱到,这些举措下去,尤其都还是朱元璋的谕旨直接下达。</p>

加上那大白话一般的谕旨内容,更让听不懂雅文的百姓不仅清清楚楚,更是有很大的亲切感。</p>

朱元璋曾经农民的身份,更是让广大农民内心产生强大的认同感。</p>

杀贪官污吏这些,越发如此。</p>

且要知道,大明如今的军队,八成都是屯田兵,平时都是干着和农民一样的活计。</p>

所以对朱元璋的个人崇拜,是深入到大明上下各个阶层,那些上层阶级的达官贵人们,那就更不用说了。</p>

这些各个方面,才是构成朱元璋有如此威慑力的重要结构。</p>

尽管大肆屠杀功臣,尽管历史上蓝玉案一万五千多中层军官被牵连诛杀,但是这对于朱元璋個人的威严,没有丝毫的影响。</p>

纵观古今,也唯有朱元璋将开国功臣杀了大半,还能皇权依旧稳固。</p>

早知道可不仅仅是功臣,在此之前,官吏都杀了好几轮了。</p>

所以在县衙的这些官员中,无论是地主出身的袁知县,还是佃农出身的主簿,亦或是军户出身的县丞,都是朱元璋的坚决拥护者。</p>

汝阳县衙,只是大明一千多个县的缩影,几乎大部分的县衙,都和汝阳县衙的情况大同小异。</p>

这般深入的统治力,谁还能撼动朱元璋?</p>

主簿开口的意思,也是想让袁知县把基调定下来。</p>

不过众人还是小瞧了袁知县的手段。</p>

汝阳袁姓人氏,都是认为是书香门第,钱财这般俗物,怎么自己开口了,那岂不是和那些贱商一般。</p>

“待会通知县城内的各个大户,今夜本官就准备个晚宴,长孙殿下过来,可不能疏忽大意。”</p>

“至于这诚意,各家的情况皆有不同,当然没个准数,出多出少,都是看自个人来,本官还能强求不成?这岂不是坏了本官的名声。”</p>

袁知县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这才补充说道。</p>

“倒也不能让大家失望,传告出去,到时候诚意最大的,本官可酌情带上几人,随同本官一同去得见长孙殿下的圣颜。”</p>

袁知县此话一出,顿时场面就有些热闹,尤其是典吏,眼神中更是透露出惊喜之色。</p>

消息但凡灵通一点的,都知道长孙殿下就是未来的陛下了。</p>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p>

若是能在长孙殿下面前露个脸,哪怕只是报上一句自己的名讳。</p>

在未来的时候,那就有了青云直上的可能。</p>

这如今的大明,这等机遇,那真的是万般难得,而且是真正可能出现的。</p>

长孙殿下久居深宫,若是看到熟悉旳姓名,自然会多留意几分,这是再多钱财都换不来的。</p>

典吏性周,是汝阳本地人。</p>

周在汝阳,可是大姓,溯源甚至能到商周时期。</p>

是极为古老的姓氏。</p>

周姓在《百家姓》中名列第五,后世有这么一句话:望族出汝南——天下着姓必称周氏。</p>

后世所说的汝南,就是大明目前的汝阳县。</p>

其中经过多次改名。</p>

作为汝阳大姓,周典吏背后的支持力量可不小,加上和袁知县的关系,这让周典吏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这个诚意,定要远远超出其他人家。</p>

想到这里,周典吏就有些坐立不安,他想要急着回去跟族内的耆老们商量一番,绝不能错过这次的机会。</p>

众人的神情被袁知县尽收眼底,能够当上知县,并且稳稳干了这般多年,袁知县当然是有几分手段的。</p>

“诸位就先散了吧。不过此事有些匆忙,大伙可别催本官,怕是到时候来得人有些多,本官得安排厨子们多准备一些佳肴。”</p>

“依本官看,便就先暂定在戌时半更天吧,想来时辰上也差不多了。”</p>

袁知县算是给足了时间,定下晚上八点开宴席。</p>

听到这话的官员们纷纷赞同,现在距离戌时半更天还有两个多时辰,足够他们去商量这件事了。</p>

定下基调后,袁知县也不废话,让大家散开,通知大户人家的同时,也回去商议自家该出多少诚意。</p>

长孙殿下驾临汝阳县旁的消息,顿时就在城中大户人家中传开了。</p>

几乎所有的大户人家,晚膳都不吃了,直接就召开家族会议,开始尽可能的商讨出,这个诚意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在长孙殿下面前,有露脸的机会。</p>

而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城里群英商会的人知晓了。</p>

像是汝阳这种大县,自然也有群英商会的负责人驻扎。</p>

早在朱英过来前,就已经开始沟通了。</p>

虽然群英商会在汝阳入驻的时间不长,但因为雪花盐的生意,也算是有足够的面子,至少销路上不用愁。</p>

雪花盐虽说是官营,但朱英从中得到的利润,自然主要还是以走私为主。</p>

这也是为何朱英目前一直都没把雪花盐直接并入到官营里面去。</p>

私盐才是利润来得最快的。</p>

加上饥饿销售,虽然群英商会在汝阳入驻短,但地位可不低。</p>

袁知县传播开来的这些消息,连半个时辰都不到,就传到了朱英这里。</p>

朱英闻言,颇有些无奈。</p>

这感觉,和后世的那拍卖会般的天价午餐,似乎没啥区别。</p>

若是朱元璋,亦或是大明同时代的人,在知道这些情况后,定然会心中不爽,甚至暴怒。</p>

但作为后世过来人,朱英对其却是感到很有兴趣。</p>

甚至对于群英商会的负责人问道:“到时候你也会过去吗。”</p>

负责人是个中老年男子,闻言低头恭敬道;“回禀殿下,老奴自然是可以去的。”</p>

朱英微微一笑,道:“到时候,把这个价格,往上抬一手。”</p>

“唔..若是过低,那可就打我的脸了,这个你到时候在宴会上,一定要提出来。”</p>

“借此机会,你也试探一下城内各家的底细。其中具体详细,都要好好记录下来。”</p>

负责人闻言,心下轻轻松了口气。</p>

其实在来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惶恐不安的。</p>

在他看来,自己的东家,大明的长孙殿下,其身份是多么的尊贵,这等形式岂不是对殿下的玷污。</p>

哪能用钱财来衡量跟殿下见面的标准,应该是以德行。</p>

只是朱英,又怎么会在乎这些连底层下的面子工程呢。</p>

多得些钱财救治瘟疫,才是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