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 金戈淬火锋芒锐(下)(2 / 2)

倾宋 然籇 0 字 2022-01-14

意味着明军在向敌人进攻或者防守的时候,不需要火铳手排成队列轮流发射装填,可以让火力顿时增加一倍。

啪一声轻响,连续喷吐火舌的火器终于停顿,一直举着千里眼盯住火器的叶应武,转而将目光投向远处的靶子,沉声说道:一共是二十五发,很不错了。

二十五发,就相当于二十五支单独的火铳,周围的将领们倒吸一口凉气,这样不间断的火力意味着只要距离足够,甚至一名士卒就可以抗衡十名敌人,而如果再有地势等的优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对不是虚话

郭守敬和邓牧等工部官员也轻轻松了一口气,陛下对于三眼铳并不是很满意,顿时让他们感觉到了肩膀上的压力,不过好在这连珠铳总算是争气。叶应武不等郭守敬等人多说,径直甩开袖子走向还放在那里的连珠铳。

见到皇帝陛下亲自过来,几名士卒急忙站起来行礼,看着这些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操作新式火器的士卒,叶应武带着笑意说道:不错,你们几个胆子够壮,重重有赏

敢为陛下效死几名士卒激动的喊道。

而叶应武端起来这连珠铳,轻轻摩挲着尚且发热的枪管和枪身,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果说多眼铳是后世加特林机炮的鼻祖,那么这连珠铳应该算是单管机枪的鼻祖,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曾几何时,华夏和这种火器只有咫尺之遥,那个天才一般的戴梓甚至已经研究出了能够连发二十八发的连珠铳,比叶应武手中的这支还要强大,只是可惜当时这种新式火器的造价太高,再加上当朝皇帝的短视,竟然就此失传。

等到很多很多年后,机枪在战场上横行霸道,甚至主宰了一战堑壕战的时候,那个东方老大帝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距离这种功能强大的赛电枪有多么近。

而现在,叶应武手中拿着连珠铳,这绝对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感慨万千。自己终究还是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来了在另外一个世界之中失去的,而还有更多更多失去的,叶应武还会一点一点的带来。

陛下,关于这个火器,臣还是需要禀报一声,郭守敬看着叶应武小心打开和枪托合为一体的弹夹,有些难以启齿的说道,按照陛下的建议,这种连珠铳采取的是枪托后方提供火药和子弹的方式,但是现在咱们工坊的器械还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牢靠的火铳枪身,这一个成品是尝试的十多个试样之中唯一一个成功的,所以这就是说成本

世上物美价廉之物,能有几多叶应武笑着说道,将这连珠铳递给早就跃跃欲试的吴楚材他们,负手而立,枪身生产不好,和枪身的材料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现在通过捶打的方式,还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紧密的枪身,一旦外面流动的气从缝隙中进入,这自然会出问题。

郭守敬邓牧周密以及周围围着一圈竖起耳朵的工匠们,眼睛都是一亮,郭守敬还有些疑惑的看向叶应武:陛下确定

这可绝对不是小事,就算是叶应武说的信誓旦旦,郭守敬也得确认。

叶应武点了点头,这个他自然知晓,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蒸汽机,所以生产出来的这种原始后膛枪自然很容易炸膛,只有用蒸汽机带动的重锤将钢铁压实,才能够彻底提高气密性,而不是现在这种依靠侥幸的方式,在十多个失败品之中找到一个成功的。

看着陷入沉思的郭守敬等人,叶应武沉声说道:明天郭卿家你带着今日在场的人,到朕的御书房,朕和你们谈一谈改进的方法。你们不是还有好东西么,现在就拿出来让朕还有朕的诸位将军们看个够

陛下请郭守敬一下子回过神来,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光顾着自己思考了,怎么把陛下给晾到了一边

叶应武点了点头,跟着郭守敬向前走去。而看到了这三眼铳和连珠铳之后,本来就对于新式火器有着很高期待的吴楚材和张顺等将领,更是难以掩饰脸上的激动和期待神色,原本还有的一点儿矜持早就消失殆尽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用上好装备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

大家都知道工部是最擅长创造奇迹的部门,早在襄阳之战中,他们发明出来的飞雷炮就起到了力挽狂澜甚至可以说是一战定胜负的作用,而之后大明南征北战的道路上,更是少不了工部的助力。而现在看到这两个新式火器,这些将领们也都意识到,这一次带给他们的惊喜有多大。

而能够放在三眼铳和连珠铳之后,又会是怎样更大的惊喜

叶应武不慌不忙的跟着郭守敬穿过工坊,他显然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所以并没有着急赶路,而是将目光落在工坊之中。按照叶应武之前的建议和规划,此时将军山以及大明其余各处的工坊全都统一采取流水线生产,而且郭守敬也专门抽调一些工部官员带着一队工匠研究水力器械。

这也是叶应武的无奈之举,毕竟现在大明各处都是需要人的时候,无论是朝廷还是工部本身,都没有办法抽调出来足够的人手对蒸汽机等更加先进的器械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是在流水线生产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是人工能够掌控的,比如说刚才连珠铳的枪身打造,如果是单单依靠人工捶打的话,恐怕做出来一百件里面都不一定有一两个可以使用的。叶应武对此想出来的办法自然就是借助水力器械。

叶应武熟读史书,很清楚这个时代的工业生产技术。因为在制造海船等大型工艺中,单纯凭借人工已经很难满足一些需求,在没有其余大型器械可以作为依靠的情况下,南宋人自己摸索着制造了很多水力器械,甚至包括精密的水力钟,从而起到协助生产校正时间等等作用,而叶应武在上学的时候也曾经对这些器械有过兴趣,感慨于其精巧和复杂,只是可惜随着之后的战乱,这些器械的制作方法大多数都已经失传,能够在后世复原的不过是区区两三种,而且还是最简单的那种罢了,让叶应武颇觉遗憾。

而现在他正在这宋末,也挽回了天倾,这些水力器械自然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没有蒸汽机的情况下,拿来代替纯粹的人力再好不过。更何况这里是江南,江南要说什么最多,那当然是水,对于这些水力器械的使用来说,再合适不过。

所以当看到眼前这一个个足有投石机高低的工坊之中巨大的水力器械时候,叶应武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