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号大梁宋公明称帝,开封府及时雨登基(1 / 2)

 却说上一回董平匹马双枪在宋军八座大营里杀了个来回,丧尽宋兵之胆。次日,宋江领兵攻打。杨温不能抵敌,只勉强撑了一日,次便引着败兵逃回大名府。宋江趁势追杀,斩首近万。又在城外下寨,早晚打城。

杨温自知有罪,便自缚了来见天子。徽宗怒道:“汝罪深重,不可胜数。”旋即抚额叹道:“罢罢罢,御林军随你调遣,守住大名府便是有功。”杨温眼中垂泪,磕头谢恩去了。

杨温走后无多时,蔡京,高俅,杨戬三人也来参见。徽宗准了,三个奸臣叩见,徽宗准其平身。蔡京道:“启奏圣上,当今贼寇临城,臣有一计,可得自保。”

徽宗忙道:“是何妙计?爱卿快江。”蔡京道:“依微臣之见,凭自家之力反攻已绝无可能。唯暂投辽国,借兵复仇。”徽宗言辞道:“朕乃大宋天子,焉能投靠番邦?况且宋辽世仇,朕若投靠便是有罪于大宋历代先帝。”

蔡京道:“圣上需知大丈夫能屈能伸。此非诚心投靠辽邦,不过借机复仇而已。昔日越王勾践诈投吴国,卧薪尝胆而终为一霸。而圣上至圣至明定可创下胜勾践十倍之基业。臣等一片忠心,唯望圣上三思。”童贯,杨戬也一齐道:“望陛下三思。”

徽宗思虑再三,方道:“但恐辽主不纳。”蔡京道:“不妨,辽国丞相于臣有数面之缘,有他相助,则事可成也。”徽宗又道:“辽国千里之隔,路上不知多少变数,需多带人马。”

蔡京道:“多必生祸。臣已于御林军中收买了十个武艺高强的军官,都是死心塌地的。我等只扮做百姓,可保路上无忧。”徽宗道:“如此,几时动身?”蔡京道:“只在今日夜里。”徽宗点头应允。

当天夜里,都约定碰头。只是十个御林军内,确少了一人。徽宗也等不得他,都到城门口以皇命诈开城门走了。徽宗这一去只道卧薪尝胆借机复国,岂料自身做了亡国之君。

却说那名不到的御林军军官,此人姓韩名伯皓,祖辈是东京人。虽在御林军中任职,确时常仰慕梁山泊忠义,早有投顺之心。因此并不同流合污,乃是故意要搅动城中混乱。

次日清晨,宫人早发现天子失踪。那些宫女太监如何管的住嘴?一传十,十传百,一上午功夫,早传的满城皆知。那韩伯皓确借机道出实情,又是一传十,十传百,城中已是大乱。全仗着杨温领兵安抚,方才好转。只是表面虽静,暗地里确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城中风雨,早有细作探得,忙来大帐禀告。宋公明听罢早耐不住笑,吴用也将衣袖遮脸。宋江回顾吴用道:“赵佶小儿此举,与把宋朝江山送我何异?”吴用道:“赵宋昏君投靠敌国,失天下民心。确好把此事到各处传播。”宋江深以为然,令燕青,戴宗,宋清,孙新,顾大嫂五人散播此事。

次日,宋江领兵攻城。这大名府本便是座要塞,城高壕深。杨温这里又施起严刑峻法来。如若有功,加倍赏赐。嘴漏退字,定斩不饶。如有散布谣言扰乱军心者,乱刀砍死号令全军。

因此宋江连打半月,徒劳无功。是夜,宋江聚众商议道:“大名府城坚,如此唯有用计。”吴用道:“听闻杨温在城中杀人甚多,唯于内用计。”

却说当夜大名府乃是韩伯皓带队巡逻。城外时迁与十来个细作正在城下打探,韩伯皓眼力非凡,正看见一名细作。口中叫道:“那里是谁!”便拈弓搭箭,嗖的一箭射过去,正射中那名细作。旁有人问,韩伯皓只搪塞眼昏。

那细作中了一箭,确丝毫不痛。拿起来看时,原来箭头上裹着布,箭杆上还缠着纸条。那细作忙拿给时迁看。时迁不敢怠慢,教其余细作小心打探,自与那名细作回营去见元帅。

大营中吴用正说到用计,时迁与那名细作进帐道:“元帅,有机密在此。”言罢献上那箭。宋公明接过箭道:“怎样来的?”二人说了前因后果,宋江点点头,取下纸条来看。

片刻功夫,宋江眉头舒展,重赏了时迁二人。众将问书上何言,宋江道:“乃是城中义士韩伯皓情愿投顺,明夜在大名府南门放火为号,迎接天兵。”众将无不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