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整村迁移(2 / 2)

“当大头兵还有这等好事?”村长等人顿时惊愕了。

“必须滴,咱当的可是天朝上国的兵。”

石林和村长村民们唠嗑没几分钟,庞帅便带着大队人马到了东石村。

和村长客气的聊了几句后,庞帅便和昭显世子离开了,他们要去文二的家里慰问去。

知道自己不用上山藏匿后,村里的众人便该干啥干啥去了,一些闲着没事干的人则跟在庞帅的队伍后面看热闹。

文二的家在村子的最南头,有两间土坯房和一间茅草房。由于文四爷一家刚刚从南边的地里忙完回家,所以没听到之前村里的动静。等看到自家门口的几百名大兵后,文四爷吓得差点撒腿就跑。

“老四,不要害怕,这是上国来的将军。不过,你要节哀,你家文二没了。”本来就闲着没事干的村长在征得庞帅的同意后,便跟着一起走访并做文老四的安抚工作。毕竟,动动嘴的功夫就能得到二两银子,傻子才不干呢。

“啥?老二没了?我的儿呦,你咋就这么命苦唉,我的儿…”文老四还没来的急伤心,文二的娘便伤心的哭嚎起来。

“哇!哇!”看到自己的老娘哭了起来,跟在一旁下地回来的文二的弟弟和妹妹也开口哭了起来。

村长也是个懂事的,连忙示意跟着一起来的自家婆娘带着几个妇女去劝慰文二的娘和弟弟妹妹。

半个时辰后,在得知自家儿子的具体情况后,文四爷一家虽然一时难以接受,但是经过村长和村长婆娘的一番劝导,倒也把情绪稳了下来。

“现在呢,你们是打算跟着我们迁移到大明居住,还是留在这里继续生活?当然了,不管怎么选,文二的抚恤金和慰问物资都会给你们的。”会汉语的昭显世子作为翻译询问着文四爷一家的意见。

“这位将军,我们不会大明话,在人生地不熟的大明也没有亲朋好友,所以我们就不去了。”文四想了一番后开口道。

“阿西吧,老四,你说的这是啥话,你傻了?又不是只有你一家搬走,咱们村的石老三、石老六、朴老二和文小七都会搬走,你们一块去做邻居不好吗?要不是我儿子不在大明当兵,不然我怎么说也得想办法全家移民。”听到文四的话,一旁的村长不由得急了眼。

“我,我也…这个。”

“天也不早了,就快黑了,我们先把抚恤金和物资发给你们吧。你们先好好想想,明天在做决定吧!”看着有些犹豫的文四,庞帅决定明天再说。

“三十两明国雪花银、布一匹、耕犁一部、菜刀铁锅各一件、盐…”

“这么多东西!这都快赶上小地主了。”

“唉,这就是卖命钱啊!”

“你见过谁家有这么多的卖命钱?想当初咱们义军打倭寇的时候,咱们...”

“嘘!少说点,咱们可不是义军,那边可是有翻译。”

卧槽,这个村有点东西啊!能听懂朝鲜话的庞帅乐了,怪不得石林这伙东石村出来的小伙子都会点军营里的杀伐之术呢。不管了,明天再说。

发完东西,然后又对文四等人一阵安抚后,庞帅等人便离开,打算到村子边上扎营造饭。

东石村不大,人口也不多,四十来户一百六十七口人。要是石林等从义营的家属打算一起迁移到大明的话,这个村估计得少一半的人。

戍时,正当庞帅准备休息时,石林带着东石村的村长求见。

“这么说你们想通过让村里的青壮都参加从义营的办法来换取把整个村搬到大明去?我凭什么要答应你?”准许村长求见并听完村长的来意后,庞帅问道。

“将军,不瞒您说,我们整个东石村其实并非良民,我们都是之前参加过壬辰倭乱的义军老兵,本来前途远大,但是之后的几次政变却让我们只能逃到这深山老林过活。我们虽然老了,但是我们这些后辈的武艺都不赖,通过石林他们您也应该能看出来。”村长爆出自己的筹码。

“这些都没用!”就这?庞帅一点都不动心。

“那我祈求将军您能把村里的孩子都带走吗?”说完,村长跪下就要磕头。

“太白山山脉里想你们这样聚集成村的义军多吗?”

“有不少。”

“有多少?”

“至少三十多。”

“你怎么知道的?”

“为了生存,我们之间尚有来往。”

“他们的本性呢?有没有杀害过无辜?”庞帅的问话突然拐了个弯。

“本性尚良,落户太白山至今,只杀过山匪与乱兵。”

“甚好!你们村可以整体迁至大明,但是我需要你替我办事。”

“加里浦李宇浩见过将军!”说完,村长李宇浩很是庄重的单膝跪地。

“哦?露梁海战阵亡的加里浦佥使李英男你认识吗?”

“回将军,那是小的叔父。”

“不错,倒也是忠良之后辈。”

翌日,等李宇浩带着五十多名从义营的士兵和一些物资离开后。庞帅便带着整个东石村的人一起离开了东石村,打算返回汉城离开朝鲜。

至于在朝鲜游山玩水,不存在的,最起码在李宇浩带人进了太白山脉后,庞帅就对朝鲜的山川沟谷失去了兴趣。

至于昭显世子,也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翻山越岭到处浪了,还是在家里做个享受的世子舒服。

至于李宇浩,以后打算造访朝鲜的皇太极肯定会很高兴见到他的,这可是庞帅为他准备的一个大大的惊喜!

至于是不是惊吓,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