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苏轼有多少个名号(2 / 2)

当然这也是国人为名人立传的规矩。

古人的礼仪繁多,我辈难以悉数通晓。在三苏的学术研究这一问题上,孔凡礼若称第二,估计当今天下谁敢称第一的人也会有点难为情。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不是非要在此“掉书袋”,着实,作为后辈的我们,但凡喜爱苏轼的人士,都有责任在前辈踏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喜爱以及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后辈们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未来可期,苏学的光辉将会更加灿烂地照耀着这个世界。

苏轼一生还有很多号:

东坡、东坡居士、老泉山人、铁冠道人、戒和尚、玉局老、眉阳居士、雪浪斋。后人还有称无邪公、仇池翁、毗陵先生、泉南老人、水东老人、东坡道人、海上道人、苏仙、坡仙。死后赠谥“文忠”后,世人复又尊称文忠公。

除此之外,苏轼自称还有别人称呼的字号也极多,但无不自“东坡”二字所衍生。自称的有东坡老、东坡病叟、东坡翁;他人所称的有东坡老人、东坡公、坡、坡公、坡老、坡翁、老坡、大坡等,在古代的社会中,中国人还有以官爵、地望、乡里来某些有名望之士的习俗,这就使得古人的成为更加的丰富。于苏轼而言,则称其为苏贤良、苏太史、苏翰林、苏内翰、苏学士、苏端明、苏礼部、苏密州、苏徐州、苏湖州、苏黄州、苏惠州、苏副使、苏眉山、苏眉州、眉山公等。

另有南宋孝宗乾道六年皇帝的赐谥“文忠”等。

若是活到今天,我想还会不外乎苏老、苏师父、老苏、苏总、甚至老首长这些个称号。

说到这里,我想,中国人大都爱给自己喜欢的同时又能够接近的权威人士起名号,不然,历史上的巨奸巨贪如秦桧、和珅等人,怎么就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老百姓起的外号呢?

老苏家原籍高阳郡,即今天的河北高阳县旧城村。后汉时,苏家六世祖苏纯老先生,其子名苏章,想当年在燕赵之地——河北冀州当刺史,所以他的子孙后代就在赵郡聚居了。后世中有叫苏味道的,圣历年初为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之后又被迁为益州刺史。可人尚未上任就死了,苏味道有一子留在了眉州,正是这个重要的血脉传承,使得眉山才有了苏家。

在这里,我们发现苏味道之于苏轼,与杜预之于杜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国人中一旦先祖中有名相、名将者,为了烘托其后世之人出身之用,一般都逃不出史家的眼光。

祖父苏序。祖母史氏,卒于宋仁宗明道元年,死后追封嘉国太夫人。

在今天位于河南郏县的“三苏坟”大门口有一副启功先生书写的楹联:

一代文章三大家,千秋俎豆两峨眉。

在国内的景点我们注意到,但凡有启功先生出面亲笔题词的地方,必是文化极为厚重的所在。这里的文章三大家,其中有一个极为苏轼的父亲苏洵。此人据传少年时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少年不学),举进士而不中(落榜了),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最终都能成功跻身与“唐宋八大家”的行列。

二十七岁,放到今天,也即研究生毕业的年龄,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在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专门也有提及: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父苏洵。

苏母程氏,以贤惠著称,其死后的墓志铭为司马光所撰。当然,这主要是老马看在苏轼的面子上,要知道老马的在当时的身价是极高的。

程氏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嫁入苏家,从经济条件而言,当时程家远远要比苏家富裕。但程夫人嫁过来后,谨守妇道,勤俭持家。同族人不管从那个方面都挑不出夫人的毛病,至于不悦、傲慢等举动,在夫人身上是压根找不出的。

有人对程夫人说,你娘家高门大户,父母又“不差钱”,你却天天在苏家吃糠咽菜的。不如回你娘家随便张张嘴,以你父母对你的疼爱,绝不会撒手不管的!

夫人正色道,我听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你说的是不错,假如我回到娘家开个口,父母不会不援助的。但如果传出去,就会有人说我夫君是吃软饭的,我绝不会让我夫家及夫君因此蒙羞。

当时苏洵的奶奶健在,是个极为刁钻古板的老妇人。全家人从她的堂前经过,都需小心翼翼,一旦让她听到脚步声,就会被叫回来严厉地责骂一番。但唯独程夫人能合乎她老人家的心意,只有看到程夫人,老人家才会由衷的高兴,满意地颔首。

传说苏老泉直到27岁的一天,突然有了心理发现,跑回程夫人面前说,我觉得我还有机会,我想继续读书考大学。只是……内什么……怕家里的生活无以为继。

你说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