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乐池奋征兴盛国 王栩洛阳遇孙宾(1 / 2)

战国兵雄传 王占福 0 字 2022-10-10

 第三十七回乐池奋征兴盛国王栩洛阳遇孙宾

回前词《前调》

复国自立,善治理、君臣同心增谊。亲姻固结,训兵马、夺取一片天地。谋外交往,借助齐势,发展强实力。筑城防边,寻机拓疆扩域。师爷脱羁闲游,查访祖源,兼采药行医。孰料它乡逢巧识,竟将师嘱者遇。询问家事,诚言坦叙,却证解惑疑。收徒乘兴,携览古城情趣。

话说中山国复立,新国君桓公励精图治,并与大将军乐池联姻,因此君臣同心,将国家治理的稳固如初,逐渐恢复了元气,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乐池也是报君之恩,刻苦训练军马劲兵,在东南边平川之地,攻破赵国数座城垣,使中山国疆土扩大许多,其兵锋已伸到了百里之外,迫使赵国难于抵挡其攻势。在此期间,乐池相继添了乐升乐举两个亲子,也是后继有人,全都皆大欢喜,使得门楣生辉。而王栩见乐池已能驾驭军伍,且本事逐渐显露,便放心离开回到家乡,孝敬老母到寿终,等丧葬之事完毕,便回到中山辞别乐池,要去各处作巡游之旅。乐池挽留不下,只得问计寻嘱,王栩便将想法告知,使乐池获益匪浅,遵其策谋建议,在国之南鄙鄗城之西,新建起了一座坚城,号作房子城垣,也是拒赵抗敌的,一座边境军事堡垒。

这房子城由于桓公重视,调集大批军民前往施工,所以建的宽广高大,其东西南北也有各三四里,北面靠着一条小河,叫作洓河,发源于西面太行山中。权为其水源获取之地,也是考虑骑兵军队,会有大量用水之需,谋划十分周密,也是乐池从所学孙武兵法中,筑成建垒之法所效。此城仅距东面的鄗城,约有二十多里远近,两城能遥遥相望,便于互相策应军战之事,也是互为依存之策。为更加巩固军战之需,还在此城西面,也就不足二十里之远,便为低矮山区,很易隐藏兵马战车,于是暗中建有山洞,以储备军用粮草之用,也有战马围栏棚圏之类,布置的严整隐蔽。这为后来多次击败赵兵围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那当地的老乡说,他们经常在山坡地里,挖到很多铜制箭镞,已是锈迹斑驳,却能看出其模样。从这些遗物中透露出些信息,从前此地曾为古战场,实可确信无疑。

还有那古城村的老农言说,有人曾在城中地方,挖出过许多古钱币,当为片状,一头开叉,上刻有文字,疑为库布,还有刀型古币,本为铜质,或为战国时期货币。观那古中山国地图,两城距离要远不少,却难断到两城相距如此之近,所以许多考古者不明就里,一直寻找不见图册中的房子古城。可见史册记载多有疏误,需实地考察真情实况,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著书者的严谨务实作风。否则就难判断出,到底为何中山军,却能以少胜多,数次击败赵军攻击,竟以小国击败大国强军,此问题曾长期困扰着我。直到这次实地考察走访,站到那已篙草丛生,荆棘遍地的古城墙上,虽已颓败不堪,却能远望周边情景,使我顿时明白了其中原因,为著述获得第一手资料。再加仔细分析判断,勾画出当时的战况实情,也就会顺理成章,不为什么难事了,编写故事也会锦上添彩。

再说王栩,自从离开中山国后,竟一晃二三十年,未曾回到过中山之地,却在巡游中找到了孙武后人,其名叫作“孙宾”,并着意培养成材,堪为大用之人。也就是后来叱咤风云,与其另一个弟子庞涓,斗智斗勇的孙膑,还有搅乱或稳定各国的苏秦张仪,均为其所教弟子,却是各国竞相招揽的能才,也是令人生畏的智者。有说赵国的毛遂,也为王栩门生,因其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完成了他人所不能的重任,方有了毛遂自荐之成语,其实是不解历史时情,而做出的臆断猜测而已。王栩因其时隐时现,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做出了高师至尊之事,俨然成为一个名气浩大,却谁也不解其来历的神秘人物。以至以神仙解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疑谜,本书将明解其惑。此为后话。

且说乐池此时,经过多年征战锻炼,俨然已成为中山国的军魂,由于有王栩所训出的强悍骑军,又加扩充继训,战法奇绝,迅疾霸悍,令敌胆寒。所以燕赵两个大国,都畏惧难抗,任其勇猛驰骋征战,寻找大国纷乱之机,蚕食侵夺了燕赵大片国土,使得中山国日益强大,成为赵燕君候的一块心病。在此期间,乐池的儿子乐升乐举,也逐渐长大成人,他便从小教其骑马射箭,并练武习文,一刻也不让懈怠,也是想着意培养出后继之人,好延续乐家的血脉名门。这两个孩子还算争气,很快便能随乐池出征,练就了不凡的本事,竟然成为其亲军骁将,使乐池颇为得意。在其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便先后给这两子物色了美妻佳侣,也为君臣家女子,门第自然相近,等过了一年后,乐升便喜添一子,合家高兴非常。乐池因是隔辈长孙,更是喜不自胜,便给起了个名字叫“乐毅”,也是军将之家,当有坚毅之心,恒韧之志的用意。此子也是从小便受熏陶,后来乐举又喜添贵子,却小了乐毅多岁,于是乐池便给起名叫“乐乘”,此两子待长大成人之后,均都成为了战国时显赫名将,此为后话。

这正是:战国风云多纷争,各为益利动刀兵。春秋贤义荡无存,唯剩扩张撕咬疯。生逢乱世无择处,弱肉强食却运兴。群雄环伺弱邦灭,自立还靠军将撑。

且说中山国桓公,依靠乐池掌军,骑兵强雄霸悍,不时东征西讨,南攻北掠,扩大了不少领土,使中山小国自立于不败之地,显露出欣欣向荣之象。与此同时,那些中原小国,却不断地被强邻大国攻灭,就如当时的鲁宋卫郑等,甚至南地的吴越之邦,还有些实力的中等国家,也是不时被蚕食攻伐,情势岌岌可危。桓公自知光凭有限武力,难于同赵燕大国长期相抗,早晚会被其吞没,却也隐伏危机。只好采取灵活策略,便与东面强齐交好,互相使臣来往不绝,还不时送上珍贵礼物贡品,使齐国君主高兴,乐于支持其巩固实力,从而牵制燕赵两国。曾起到了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而去吓唬别人之目的,以求得大国保护,才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契机。桓公还别具心思,利用本国民间特长,多有善于歌舞的俏丽女子,选送给其它交好大国君主,媚其所好,以求不便轻易动兵相侵,总是煞费苦心,采取了多种招法应对谋策。

在中山桓公悉心治理本国,颇具成效之时,东北面的燕国虽大,却显出较为虚弱,不足对中山国构成威胁。而西南北三面相围的赵国,却是中山国的劲敌,曾侵占过中山国土,而中山不仅夺了回来,而且还顺势侵占了其数城,结怨甚深,堪为敌国。赵国早有亡中山之心,总是虎视眈眈相对,乘机向中山国进攻,但由于乐池率军顽强抗击,又有齐国出兵相援,赵军始终难于攻破其边城,有时还会损兵折将,得不偿失。于是赵国便将兵锋矛头,对准了东南面的卫国,因其曾被侵削的地域逐渐窄狭,便意图吞并其国,扩大自己的版图。而卫国难抗强赵,只得向近邻的魏国求救,而魏国恨赵国曾攻中山旧怨,便欣然出兵相救,采取突然袭击,打的赵国军队甚惨。赵国只好向南面的楚国求援,从魏国背后突袭过来,侵占了魏地大片领土,使魏国显出衰落迹象,再无力与楚秦赵三国相抗衡。

在此期间,山东的强大齐国,也对西北面的燕国发动攻击,并邀中山国相助,两面夹击燕国,燕军难于抗两国,竟被侵占了大片国土。中山国也趁势扩大了不少地盘,竟然成了一个纵横四五百里的强国,直接威胁着赵燕两国,因此与北面的燕国结怨,却在齐国的保护下,顽强的生存下来。此时中山国号称,是兵车千乘的强国之列,声望如日中天,到了其鼎盛时期,并立于几个大国之间,谁也不敢再小视其国。曾有史家评断,此时中山国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可称得上是当时的第八雄,此断语虽然显些夸大,恐也有点道理。但也说明中山国,曾是个南北不过三百里,东西只有二百里,本为个北方小国,虽然民族强悍不羁,时常劫掠周边城垣,惹事频发,被称为是顽劣难制之族。曾被春秋时的强大晋国数次出兵打击,却都未能消灭之,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实胜过中原各小国。

在中山国鼎盛时,其国土已是扩大数倍,北面本在如今定州附近,已然延展到如今保定市北面,也有二三百里。东面边境原在如今石家庄市东,不足百里之地,竟扩展到了衡水市地方,据说连冀州都归属其国,也有三四百里之地。南面侵占了邢台部分地方,也扩展一百余里,西面因太行山阻隔,荒无人烟之地,未见延伸多少,但从其国土面积及人口状况来说,已然是与从前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说中山桓公,是个了不起的国君,还是有些实际根据的,其强盛之情被载入史册,也不能说是虚妄之言。根据后来发现其后代国君陵墓,挖掘出土的金银器具,珠宝玉石,和铜制物品及兵器等,确是精美绝伦,制作水平上乘,艺术造诣颇高,竟有一万多件套。埋藏竟然如此丰富,可谓之不凡,从中可看出其国家科技水平,并不亚于各大国之能,甚至还有超越之处,可说真是个奇迹。

如今这些战国文物,却是价值连城,堪为国宝无疑,也表现出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被展览在河北省博物馆中,让世人观赏认知,定为镇馆之宝。而被挖掘的中山国王墓葬,便在距其古都城灵寿之西,也就不足十多里的林山脚下,以高大土丘为葬,深埋于地下穴中,时过两千多年而不毁,面世即为珍品。从中可见古代之人,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融合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技艺,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器具,为我们了解古代民族,增添了实物所证之据。本作者曾多次到过林山之下,观览中山古国君陵墓,如今逐渐建起了保护设施,自有展厅可供来者观赏,并建起了中山国陵园旅游区,很是有些气派。当目睹了祖先陵墓实情,参观过其文物展览,竟被那些精美的古代器皿所震撼,也感觉到古人智慧非凡,技艺高超,却也带有些奢华过求之感。由此联想到中山国的灭亡,或许与其奢靡之风,有着潜在的关联,但也因大势所趋,历史要不断前进,这或为常律。

这正是:富国强兵自应时,韬光养晦且未迟。虽是拓土须军战,外交策谋善变执。千乘所誉壮威名,尚逊大邦危机伏。历来巅峰难持久,终落消亡却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