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田单神设火牛阵 骑劫亡败君悔信(2 / 2)

战国兵雄传 王占福 0 字 2022-10-10

这正是:败国亡齐皆君过,却难追究前对错。唯有田单妙计谋,火牛神兵破燕祸。骑劫无能惨身死,失城尽收大功获。复国兴邦让王位,终得高名载史册。

再说燕惠王自骑劫兵败,燕军遭到重创,尽失所得齐国城地,将大好成果付之流水,使燕国版图缩小如初,国力也大不如前,真成了永远抹不掉的伤痛。这时他才醒悟到,原来乐毅真为贤臣,自己还是智识不足,实偏听信那骑劫等身边人之言,上了这些庸人的鬼当,对贤才缺少足够的信任,乃远不及父辈,至使落得如此惨痛的结果。这时的燕军由于骑劫战死,剧辛又被调回朝内操军,乐毅走时又带走部分家将亲兵,都在赵国得到安置使用,在齐国驻守的也多为乐毅亲信将尉,总是有些忌惮。乐毅族亲兄弟乐乘,还有亲子乐间,还率领着燕军的主力骑兵队伍,各自驻守在齐境重要城垣,虽经田单反击驱逐,却也未受到过大损失,其原因便是骑兵奔走灵活。齐军已然不是原军伍,而经过战事多年,兵将损失极为严重,且无骑兵可用,只是仗着人多势众而已,燕军骑兵得以保存实力,一路上相互依赖,掩护着步军撤入燕国境内。

燕惠王即位后,虽然调整了些朝卿臣将,可自己的亲信之人毕竟有限,还得继续使用原有老臣,方可稳固住朝政,还有征服拓展的疆土民众,这也是急调剧辛回朝的原因。待燕军全部撤回国境后,原齐地降将兵卒尽皆留下,不再跟燕军返国,甚至反水抗拒,兵力减损严重,原来能够占领齐地,是乐毅深知此弊,采取以齐人还治齐事的办法,才能勉强维持统治。这时战败回国,即刻暴露出兵员缺陷隐情,经清点后发现,这次五年多赴齐大战,自损兵员竟然过半,也再无力支撑对齐作战,只得采取守势,以能休养生息。而操燕军之将,多为乐毅亲族将尉及部下,舍其无将可用,燕惠王这才显些恐惧,生怕这些人不满其换将致败,弄不好会发生兵变,掀掉其为王地位。使燕国再发生内乱,自己也面临不测之虞,燕惠王此刻还忧虑,生怕乐毅会趁燕国兵败损弱,受到赵国侵伐攻掠。

燕惠王顿时显些焦虑,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情势,自露能力不足,也是因其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严重,有了胆怯心理,只好依靠原有老臣,勉为支撑朝政。他听从老臣建议,有心将乐毅召回燕国,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也深知其能力非凡,它人难于企及,但又顾虑乐毅依旧怀恨,为不得信任,夺其兵权而怨望。燕惠王左思右想,苦无良策,为弥补对乐毅的歉疚,试探乐毅心思,便写了一封表露追悔的书信,派人送给在赵国的乐毅。其信中写道:“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继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旦休计事。将军听过,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也是有责其误解或自责之意。

这封书信大意是说,燕昭王曾将举国之兵,委任乐毅率领,去为燕国攻灭齐国,终于报了先王之仇,致使振动天下,让燕国在诸国中产生巨大影响,威望陡升。燕惠王又岂敢忘记乐毅之功呢?等到燕昭王病逝,惠王继位,误听了臣下之言,才造成了如今的过错。让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其实是考虑乐毅久在外带兵打仗,实在辛劳,召其回国,是想让其歇息一下。可乐毅却误想是为与己有隙,也就是有矛盾,或是因为多言被老王痛打之事,遂舍燕去了赵国,其实是对己有所误解。还有就是乐毅这样做,自以为对,可却如何报答先王知遇之恩呢?此话之意是说,虽说事出有因,可乐毅你想没想到,你虽然对我不够信任,这还说的过去,可却辜负了先王对你的信任,还有对你有知遇之恩,又当如何报答呢?总的说为缓和关系,不要再记恨前嫌,并无怒怨问罪之意,写的较为委婉。

乐毅见到信后,也知如今兵败,燕国正面临疲于应付的局面,也因其亲族均在燕国,自会通信告知现情,可说对其了如指掌,只是并未生出乘乱进袭之谋。他明白这新王悔悟之意,只是不好过于自责,才拐弯抹角的说明,自己还是记得他的功劳,不会有所责怪,并无害他之意,是他太多心了,领会有些误判。乐毅细想了一番,这新王如此示好,或许是愿召自己回燕国,继续为燕国效力,意识到已是功成名就,不愿再行操劳,以免有晚节不保之患。也是牢记祖上训示,做到急流勇退,见好即收,方为昌途之道,防止出现伍子胥文种之祸,也不欲怀吴起之志向,深知物极必反之理,也是乐家祖训所教。于是便写了一封答书,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却成了千古名篇,流传于世。

这正是:因对贤臣疑无信,

致使战果全丢尽。

庸将虽死兵败惨,

国内混乱何能禁?

懊悔当初决策误,

竟令柱石归赵郡。

欲召回朝怀歉疚,

刻意婉转递书逊。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