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殴斗(2)(2 / 2)

因为没有明确的对象,指桑骂槐的街骂也就是出出自己的怨气,供爱看热闹的乡邻哈哈一笑。如果失主抓到证据而指名道姓的叫骂,挨骂的人就不得不回应。不管做没做过,为了面子肯定死不承认,于是面红耳赤的争吵就不可避免了。

尤其是在秋收时节,那些芝麻绿豆大的纠纷更是层出不穷。刘一家没圈好的猪仔糟蹋了陈二家的谷子,张三家撒欢的牛犊践踏了李四家的棉田,王五家的丝瓜架遮住了赵六家的韭菜地,孙七家的熊孩子打了周八院子里的枣儿,吴九家的长工耕作时多犁了曹十家的一犁田……

这些针鼻大的事情,但凡有一方不计较,都不会红脸争吵。但如果有一边斤斤计较,或者之前就有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积怨,吵架就会变成骂架。遇到这种情况,看热闹的人便会主动劝和,小事化了。不过有时候反而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如果一方觉得第三方是在拉偏架,事情就会变的越发不可收拾,骂架会变成打架。

如果是纯粹的打架,最多就是双方一通王八拳撒撒气,等扯坏衣服、滚个泥地、沾点粪土,两边都占不到便宜就算拉倒了。但如果遇到一根筋的二愣子,热血上头后顺手拎个铁锹,拿个木叉就会呜呜渣渣的耍横撒泼。遇到愣头青拎家伙打架,乡邻们是没有人愿意出头相劝的,随他们打的头破血流,自己找台阶下。

对于这样的的冲突纠纷,一般都是由营寨的族长或士绅出面调停化解。但对于由个人争吵扩大成家群打架,进而引爆家族之间的积怨群殴,那就基本上很难化解了。

在乡村,最怕的是有预谋的群殴,这种有准备的群架,最典型的亲戚“出气”和家族“争势”。家庭矛盾引起的婆媳不和、妯娌不睦、兄弟抖狠发展到拳脚相向,吃亏的老姑新妇便哭天抹泪的回娘家搬救兵,带着七大姑八大姨来夫家“出气”。一通打砸摔砸后,看不下去的夫家族人便和娘家人推搡群殴,不打个头破血流不算完结。

家族“争势”主要更严重,大旱之年河流上下游村庄争水,大丰之年售粮粜米相互压价,往往都由村社的财东士绅撑腰出钱,青壮劳力上阵,夹枪携棒刀大打出手,不打出人命誓不罢休。

只有打伤打死了人,才会有人想起报官处理。官府先平息了事态,然后问清楚原因后,各打五十大板,草草结案。官府介入就要使银子,原告被告都花了钱财还挨了板子,事后想想双方都觉得得不偿失。因此群斗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