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迟疑(2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4527 字 2019-09-28

所以姬丹想的,就是以精锐小部队,直接杀入东胡。

面对中原诸侯的千里长城,东胡之军来往如风,忽东忽西的攻击,让燕国颇有点无奈,这是利用机动性以小击大。

以一支精锐,杀入大草原,以战养战,专门针对草原上放牧的部落氏族下手,四处突击,同样是依靠机动性,以小击大。别看东胡号称十几万控弦之士,但平日是分布在数千公里的广阔地域上,东胡王庭面对杀到肚子里来的这支利剑,同样是不好对付,防不胜防。

真要是东胡气急败坏,集结大军来围剿,这支部队,还可以回撤到长城之内,诱敌深入,在有利的地势上,给东胡军一个狠狠的打击。

东胡之下的各部,都不过是因东胡实力更强,而依附在东胡之下,并非对东胡有什么天然的认同。只要燕军狠狠的打击了东胡的势力,这些部落对于东胡王庭的离心离德是可以想见的。有了这个基础,将东胡之下的部落氏族逐步的挖过来,蚕食东胡的实力,壮大燕国的地盘和人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时,由于是逐步的吃下东胡的一小部分,处置其子民男女也更加的方便。编户为民也好,赐赏给功臣将士为奴也罢,安置起来都不用太费事。甚至太子丹还想着,能不能一边占领,一边收拢这些部族,形成跟随自己的部落新军用来对付东胡!

想的是很好,不过这些日子仔细考虑下来,再结合现有的资料,太子丹发现,自己前面想错了。

以小打大,悄然出兵,先行攻击临近燕境的东胡部落和氏族,以精锐之军对付游牧之民,就算牧民悍勇,但毕竟是以少敌众,又有家小拖累,猝不及防之下,败亡那是一定的。燕军精锐连续行动,干掉几个部落,劫掠一些人口和牛羊之类的绝对不成问题。

但干掉几个部落,吃掉一些弱小的氏族,肯定会引起东胡其他各族和部落的警觉和注意,就算是策划实施的再周密,也不可能保证绝对的不泄露消息。

自己得手几次以后,只怕后面再想继续那就难了。先不说东胡集结大军进行反扑和报复,单是那些得到消息的部落,从邻居的遭遇,也知道惹不起这帮杀神,说不定就会大迁移,带着家眷子女和牛羊牲畜北上躲避,离开燕国远远的,反正他们本来就是逐水草而居,迁移起来可没什么大损失。

可这样却等于是给自己来个坚壁清野,那自己这小部队,如果每次出击都要赶上几百里的路才能有攻击目标,只怕就难以再获得什么战果了。

而且,化胡为夏,不但要占有其人口,还要占领这一大片土地才行!

攻占几个小部落,掠夺一些人口,面对东胡可能的大军报复和争夺,就只能是把这些人口部落给迁到内地来,打散编户化为燕民,要是想仍然让他们驻扎在关外,只怕还是东胡口中肉,碗中菜,用不了几天,就要连本带利的给人家拿回去。守都守不住,还谈何化胡为夏!

可要是把人都迁入长城以内,确实可以消减东胡的实力,但毕竟塞外地域广阔,那些空闲的地带,水草丰盛,早晚也会有游牧之民填补进来,一旦自己专注中原,这些临边之胡,只怕又是无穷无尽的骚扰之徒。

化胡为夏,就是不但要打的下来,还要能占的住脚,管的住人。否则一切都是空的。仍然是后患。想两汉击破匈奴,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败亡,大漠成为了势力空白,没过多久,草原上就崛起了强大的鲜卑。

鲜卑入主中原,迁入内地,北方马上就崛起了柔然和突厥,所以,要想避免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就必须牢牢的占据和掌握蒙古高原这块土地,把现在这块土地上的部落氏族,化胡为夏,将草原和中原连在一起,融合在一起。

而且,迄今为止,草原上还没有一个一统草原的民族,也没有这样的政权意识,相对于后世,从思想上和文化上,草原与中原更容易融合。因为无论是中原诸侯,还是草原部落,都还在处于不断的扩张融合过程当中,彼此之间,并还没有形成相对立的意识和区隔。

也只有融合和控制了大草原,自己才能依托草原的资源,建成数万铁骑南下争夺中原,也只有控制了整个中原,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原和草原的交流,完成草原和中原的及早融合。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要想逐步融合各族,就要立刻除掉逐渐扩张和正在形成国家政权的东胡王室。只有打掉了东胡王室,草原部落群龙无首,才会给自己吞下和控制东胡诸部创造更好地条件。

收藏呢?怎么没见增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