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 铁蹄铮铮(2 / 2)

黄天方和孙宗岳正在待机阵地上观察着873高地,参谋人员不停地与总部联系,核对着炮击和轰炸的效果,标示出尚没有被消灭的目标。

“命令,重炮团。五分钟火力急袭。然后转变为徐进弹幕。速度,每分钟120米。目标。一号地区与二号地区结合部。命令,1、2营(装甲营)呈攻击队型,跟随徐进弹幕。自炮营跟随装甲1、2营,以房海洋为第一梯队指挥官。命令,4营(轻型战斗车营)立即跟随装甲三营佯攻四号地区。命令,5营、6营作为第二梯队,跟随主攻部队,随时扩大战果!”

黄天方和孙宗岳很快就拿出了方案,一个先在四号地区佯攻5分钟,再投入主力攻击1号和2号地区结合部的快速突击计划很快就执行了下去。

几百辆坦克、战斗车、自行火炮在茫茫地大漠沙地上摆了开来。掀起了一阵阵黄色地尘雾高速挺进!发动机地轰鸣声,履带的扎扎声,火炮地轰击声,机枪的吼叫声伴随着炮兵的无间隙火力覆盖和徐进弹幕,淹没了一切可能抵抗的目标……

铁蹄铮铮!

一股席卷而来的钢铁力量,一支势不可挡的装甲雄师,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引起了总指挥所里所有人的极度震撼!

炮队镜、各种望远镜,地面、空中。无数的眼睛都紧紧地盯在这支部队身上。在这支部队身上,人们看到了国防军陆军的未来,从这场演习中,人们看到了空地一体战地骇人威力……

“呼叫空中和地面火炮支援、方位坐标xx.xx,距离120,目标混凝土机炮巢。”房海洋在电台里吼叫着。这是坦克炮无法对付的目标,不是坦克炮的威力问题,而是地形造成的角度问题。三型战车有95mm的坦克炮,有穿甲弹和燃烧弹、榴弹,够得着的目标都不在话下。

很快,炮火覆盖了目标地区,紧接着。一架战斗轰炸机赶来投弹扫射,彻底击毁了目标。

装甲部队又开始逐步挺进。

龙剑铭放心了,对装甲旅完全放心了!指挥官们没有盲目自大,没有闷头蛮干,他们真正把空地一体。步炮协同的战术思想贯彻到了始终。可以看到,以黄天方准将为首的装甲旅已经吃透了现代战法,已经锤炼出了一支真正铁骑,足以席卷世界的铁骑。

“副总,黄天方还有多长时间毕业?”龙剑铭这个时候忘记了不快,而黄天方在他心里本来很重的分量又加重了不少。他要把这个完全领会了装甲战法的将领放到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要他引导全军的装甲化革命。

“还有半年多,陛下。”聂文青从龙剑铭的脸上看到了准将的前途。

“结业!晋升少将,演习完成担任陆军装甲兵司令。你看怎么样?松坡、守甫,你们看呢?”龙剑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众人一时愣住了!

装甲兵司令在全军装甲化的背景下,实际上就是陆军司令蔡锅上将的副手,主管全军换装的灵魂人物,就如同海军的装备总监一样的重要!人们曾经考虑过以周昆中将或者是王坤中将担任这个重要的职务,或者是让陆军司令兼国防军副总司令再兼任这个职务……

黄天方,越过了上千名资格比他老得多的将领被皇帝总司令看中,去年11月晋升准将。今天就晋升少将。担任要职,红得发紫,紫得发亮啊!

不过,教导旅和黄天方在今天的演习中确实表现出众!提前的地面炮击,出色的攻击部署和完美的战法演绎。在诸将领心中,随便从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里挑一支军级部队出来,也架不住教导旅的如此打击!成熟了。黄天方确实令人羡慕地成熟了……

四个首脑一扎堆。一点头。事情就这么成了。他们能够理解黄天方破格提拔使用的另外一个因素。蔡锅上将的身体不太好,需要一个在装甲兵建设中的得力助手。

“王坤,那个叫房海洋的,现在什么阶级?”龙剑铭对电台里那个声音记忆非常深刻。在如此环境下保持清醒头脑,呼叫炮兵和空中支援的指挥官也是一块好料子。今后的国防军不需要包打天下的莽夫,需要这种技术全面。懂得利用各种武器优势性能的军官。

“教导旅装甲部队少校指挥官。陛下。”王坤对手下的主要突击力量指挥官是清楚的。因此马上就作了回报。

“晋升为上校。以后担任第一装甲旅旅长。那个参谋长孙宗岳还是上校?送去石家庄学习。结业后晋升准将,担任陆军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他和黄天方是对好搭档。”

873高地上,青地金龙战旗在飘扬。而为期两个月的军事演习才不过刚刚开始而已。

接下来,装甲旅要遂行千里快速穿越的浑善达克沙地的任务,要进行配合空军第一空降团作战的任务,要检验装甲旅的后勤补给、维修体系在高强度作战条件的保障能力。要检验大兵团在机动中的防空、空地协作的能力……一切在今后地面作战中可能碰到的问题,都会在这场连续不断的、两个月的军事演习中一一解决,这也是装甲旅(教导旅)上下14000名官兵的体能、意志、战术修养的大考验。

1909年4月25日,龙剑铭回到了北京自己的办公室。毕竟国防建设并不是他的工作全部。对目前的大中华帝国而言,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健全政治制度、完善民主化法制、繁荣民族文化。

而直接促使龙剑铭回到北京的,是来自皇妃德龄的邀请。她代表帝国艺术大学邀请皇帝和政府、军队的首脑们观赏一台演出,由帝国艺术大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民族歌舞剧——《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