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其亡其狂必有自,五牙楼船蜀中来(1 / 2)

 贺若弼是当之无愧的战术大师。</p>

他将水军的精锐和船只,隐藏起来。</p>

然后,他又特别展露出另一些船只。</p>

特意露出的,都是些小破船。</p>

他在江南的民间,购买了五六十艘破烂的小船,故意让陈国的探子,看到隋军在这些船上操练。</p>

藏为实,露为虚,虚实之间,正反已生。</p>

贺若弼的反间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p>

陈国君臣判断,在陈国的东段边境,隋军不足为虑。</p>

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军,就无法横渡长江天险。</p>

他们认为,隋朝暂时没有直接攻打江南的打算,可能会象过去的三百年一样,维持南北对立的局面。</p>

这是一个致命而错误的判断。</p>

贺若弼成功地迷惑了陈国的决策层。</p>

对于陈国的边防军,他同样采取了“惑敌”的诡诈之术。</p>

他下令每一次江防的军队转换,都要集中于广陵。</p>

这种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当然会引起对岸陈国边防军的警惕,于是,他们急忙调集人马,积极备战。</p>

但每次集中军力之后才发觉,这不过是隋军的正常换防,陈国只能遣散军队。</p>

这样一惊一乍,多次反复,疲于奔命之后,陈国的边防军对此习以为常,不再防备集结。</p>

诡诈的贺若弼,惑敌之术已完全得逞。</p>

贺若弼唱戏唱全套。</p>

为了进一步迷惑陈国的边防军,他经常召集兵马,沿江大呼小叫,以围猎为乐事,这也让陈国对于其兵马喧嚣,见怪不怪。</p>

陈国上下,放松警惕,却不知危险已悄然来临。</p>

贺若弼以有备算计无备,让陈国成为待宰的羔羊。</p>

而将“惑敌欺敌”之术,玩弄到极致的,却是杨坚本人。</p>

这个战术本来就是杨坚对陈国的国策之一。</p>

杨坚为了麻痹陈国君臣上下之心,他对于陈国投降的将领,一律不予接纳。</p>

对于在隋陈边境抓获的探子,厚给衣马,礼送出境。</p>

并且,在偶尔发生二国摩擦之时,杨坚保持了绝对的克制,严禁边将主动出击。</p>

这给了陈国君臣一种致命的错觉,他们觉得隋朝不过尔尔,长江天险,无法飞渡,陈国根基,稳若磐石。</p>

杨坚风时机成熟,就再让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p>

薛道衡是当世文宗,也颇有进取之心。</p>

他出使陈国之前,向杨坚上奏表说:“岂容区区之陈,久在天网之外?臣今奉使,请责以称藩。”</p>

显然,这才是隋朝君臣心里真正的认识和态度。</p>

陈国的定位,不过是僻处江左,蕞尔小邦,迟早必须对隋朝俯首称臣。</p>

薛道衡想借出使之机,兵不血刃让陈国并入隋朝的版图。</p>

杨坚非常清醒,现在还不是和陈国撕破脸的时候,他要全力营造出一种让陈国觉得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幻象。</p>

于是,他特别交待薛道衡,“朕且含养,置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识朕意焉。”</p>

于是,薛道衡待陈国以大国之礼。</p>

陈国君臣心理上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他们信心爆棚。</p>

陈后主毫不客气地,以传统文化正朔自居,他以对等的大国语气,很有些居高临下地,写了一封国书给杨坚。</p>

这道国书差点引发了直接的战争。</p>

陈后主在国书中对杨坚说:“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p>

这是一种明显的挑衅,是文化和心理上绝对的傲慢。</p>

杨坚虽然想笼络惑敌,但却想不到陈国居然夜郎自大到如此地步。</p>

杨坚对于陈后主的行为,感到愤怒,同时,他也觉得,这封傲慢的国书,会成为另一种机会,会成为战争的凝聚力,将士气民心聚拢起来。</p>

他将这封国书遍示朝臣,朝廷上下,一时群情激愤,战意盎然。</p>

杨素出列,跪地请战。</p>

他认为主辱臣死,陈国需要付出代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