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走私是很有前途滴(1 / 2)

大宋之安居乐业 黑刀 4762 字 2019-10-09

 $请到 www.69zw.com 六九中文阅读最新章节$

钱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林靖文只能漏下一些步骤,比如说商栈和仓库就没建,把节省下来的几千贯用来购买货物,至于仓库,

丝绸、茶叶、漆器、瓷器这些高利润的商品林靖文没打算买,事实上也买不到,这些商品的大头都掌握在那些大家族和大曹商手里,他能买到的不过是漏下的一星半点而已,这么点货物买来也没什么用,

宋朝的造船技术是很发达了,,这个时候普遍应用的是水指南针,也就是明朝普遍采用的罗盘的前身,有些甚至是根据日月星辰来测量航线的,这显然不可靠,所以这个时代的船只偏离航线那是普遍现象,而且都是沿着海岸线航行,

林靖文不打算这样,,虽然只是海军陆战队出身,但船上的活儿他也很熟悉,暂时代替,地平镜更好办,这个时候的玻璃虽然品质不值一提,,

麻烦的是经纬度,六分仪是根据天体和海平线的夹角来测量经纬度的,这就需要根据零度经纬线的夹角作比较,纬度好办,赤道就是,90度夹角,但经度嘛,他总不可能跑到英国去测量吧,何,他林大官人总不可能把每个地方的地域坐标都给记住吧,,只能重新探索航线计算坐标了,这可是要花大代价大精力才能做到的事,没个百十年是想都不用想了,

不过这个问题显然难不倒林大官人,没有零度线?登州林府所在就是零度线,

零度线的问题是解决了,,相反,他买了一大堆,但有用的一个也没有,比如说高丽,开城的坐标的描述是"从登州出海,偏东四天航程,再偏北直航",只有东南西北的方向描述,具体坐标是半点都没有,要是照这样的描述去航海的话,

没办法,搜肠刮肚的,林靖文勉强想起济州岛的坐标大概是东经126度北纬35度,烟台的坐标他倒是记得,是东经119度北纬37度,那么济州岛的坐标换算成"林氏经纬度"就是东经7度北纬35度左右,高丽汉城的坐标换算后是东经7度北纬37度;日本北九州也就是长……对不起,

不过这也够用了,

几天之后,当林靖文大功告成大致计算出去济州岛和长崎的航线的时候,林忠跑来告诉他船已经造好了,这倒是让他大吃一惊,早知道宋朝造船业发达,可也内想到发达到了这个地步,四千石的船,也就是300多将近400吨,这样规模的船就是放在几百年后也不算小,

雇佣了一些水手,交代林忠和鲁二看好家之后,林靖文带着被他命名为"平辽"、"平金"号的两艘沙船出海,货物方面他完全没有收购丝绸、茶叶、瓷器和漆器等,

济州岛,仅仅在十年前还是一个独立的耽罗国,虽然从属于高丽,但毕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十年前,也就是崇宁四年的时候被高丽无故吞并,,灭国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使耽罗国只是一个小岛国而已,但高丽也不大啊,所以在林靖文看来,济州岛上应该有耽罗国的遗老遗少在反抗,这样的话他带来的兵器就能卖个好价钱了,即使没有也没关系,日本从来都是一个乱字,

出了登州港,向着开城方向航行了一天之后,林靖文一声令下:"改变航道,"

水手们不明所以,不过舵手却是林靖文用高工资聘来的,以后只是他林家的人了,甚至都跟林家签了卖身合约,在教导了一些度量方面的知识后,,舵手二话没说,

但其它的水手不知道呀,他们多少都跑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海了,对高丽一带的航道无比熟悉,但是现在林靖文改变的航向已经偏离了他们知道的任何一条航线,经验丰富的水手,去远海,在他们的意识里那就是自杀,

"肃静!"林靖文早料到了这种情况,一声令下,一众护卫亮出雪亮的钢刀对向众水手,"本老爷也在船上呢,难道你们认为本老爷活够了想自杀不成?"

见众人已经不再那么激愤,林靖文这才说道:"本老爷既然敢航向远海,自有自保之术,以前没人这样做过,,在南方,特别是广南两路,那里已经有不少人在远海航行了,你们没见过那是你们没见识,你们不能做到那是你们无能,本老爷从广南学得在远海航行的方法,"他这样说明显是在睁眼说瞎话,什么广南人已经能在远海航行,能才叫见鬼了,这个时代还没人能这么做,

不过水手们不知道呀,他们只当自己真的是没见识加无能,自己无能能怪别人么?不能,

"现在,"林靖文一声大喝,

,但坐标和航线大致上是没错的,,两艘船顺利的找到了一个大岛,林靖文知道,

水手们大声欢呼,这是他们第一次没有沿着海岸航行,第一次没有任何参照地在茫茫远海中航行,甚至是第一次直线航行,在他们看来,

林靖文对此嗤之以鼻,真是没见识的乡巴佬,科学,这是科学,,

稍微观察了一下,高丽在济州岛上有驻军,而且规模不小,驻军数量他是不知道,但这些驻军明显很紧张,,这里果然是有反抗组织存在的,不然这些驻军早就欺负百姓去了,

用一锭白银贿赂了一下这里的军官,那个军官大手一挥,搜查的兵士只是在船上稍微转了一圈就下去了,

寻了家规模比较大的海贸商栈,

这家商栈是济州岛本地人开的

掌柜见有客人来,连忙迎了上来:"客官很面生啊,您是第一次来本岛吧?"

"是的,"林靖文随口答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