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毕业了(2 / 2)

“俺娘,还有这种稀罕物儿啦?那以后是不是看戏都不用扎戏台子啦?”王秋萍听得眼睛瞪了老大,满脸的不敢置信。

儿媳妇在县城里见过电视机了,跟着笑道:“不但能听戏,还能看电影。以后,看电影、听戏都能坐在自家炕头上,不用再大冷天跑去挨冻啦。”

“还是真的啊!”

想想自家要起小洋楼,要买出小人儿的戏匣子,王秋萍终于一扫之前的郁闷之气,重新振作起来,就让他老李家得瑟几天吧,回头还不是仍旧被自家压下去。看她表情变化,陈金昌和儿子、媳妇心里哪有不明白的,却谁也没废话说什么,只彼此无奈地一笑罢了。

张檬回京有车接,所以,李红岩的大件行李都被她提前带去京城了,李红岩回家,还像之前放假一样,仅仅提了个旅行袋,背了个书包。

略有不同的是,这次放假,拉接站的不是二哥李新社,也不是陈二哥东方,而是二叔家的哥哥李新长。

“新长哥,怎么是你来接我?”

“你二哥去豫省了,正好我来拉货,绕个弯儿接上你正好。”

李新长就是两名新司机之一,开着一辆解放车,李红岩之前也坐过这辆车,只不过,见了还是感觉到了明显的不同,因为已经买下来了,车子爱护程度明显提高了不止一点,车漆是新喷过的,驾驶室的座椅、坐垫套都是新换的,乍一看,还以为是辆新车。

看着明显多了些风霜的李新长,李红岩就问:“新长哥是不是很累啊?”

李新长看她一眼,憨实地嘿嘿笑:“说累,干啥不累啊,咱们在家种地,风水雨淋的也不比这个轻松啊,忙乎一年来,除了口粮也挣不了几个钱,干这个就不同了,按活儿开支,每个月都有百来块进账呢。昨儿我回家还和你二叔二婶说呢,明年秋后,咱家也把老房子翻盖翻盖,再给你新征哥把房子盖起来……哦,你还不知道吧,你新征哥转正了,现在不再送信了,在所里负责机械维修……亏得东方和新社帮忙联系的,让他学了技术,据说,县里也缺这样的人手,有意把他调进县城呢。”

李红岩也高兴,笑道:“新征哥脑子灵手也巧,干技术是把好手。我看你和二叔也不用操心给他在家盖房子了,新征哥要是调进县城,还是在县城找个媳妇儿,把家按在城里更好。”

李新长嘿嘿笑:“不管找哪里的媳妇儿,房子重要盖的,该他的一份,不能少了。”

李红岩笑笑,没再反驳。她理解,老百姓传统的认知里,房子是最大的固定资产,有了房子才有了底气。农村里找媳妇儿、城里谈对象,第一问的都是家里有没有房呢。

李新长一路妥帖地把李红岩送回家,李红岩拿了一把塑料手枪给他,他家只有一个儿子,已经六岁了,还没有上学,之前经常跟着卫东的,卫东上学后,他就带着卫民玩儿。每个暑假李红岩回家带孩子,李新长家这个也基本天天跟着的。

站在屋舍俨然的院落前,李红岩差点儿不敢认门儿了,和她记忆中的家完全不一样了。

等走进院子,看见院中保留的老枣树和榆树、桃树,李红岩勉强有了一点家的概念,因为他们家用了混凝土檩条,用的木材也是陈向阳给联系的东北松木,所以,这些十几二十年树龄的老树都得以保留。

“爹娘,我回来了。”李红岩开口叫人。

不等长辈们应答,一个小团子倒腾着小短腿儿啪嗒啪嗒跑过来,精准定位,一下子扑进她的怀里:“小姑姑!”

卫华小包子已经两岁半,口齿清晰了许多,再不是猪猪猪猪叫个不停地大舌头了。

李红岩蹲下,张开双臂接住他,抱着他起身的时候,差点儿被带倒了,苦笑着掂了掂小胖团子,亲了一口道:“咱家卫华又长高了呀,小姑姑都快抱不动卫华了!”

卫华就窝在她肩膀上咯儿咯儿地笑。

姑侄俩正闹着,赵春芝牵着一个小小糯米团子走了出来,二哥家的老二还是个闺女,起名叫莉莉,如今还不到两周,刚刚学会走路,脚底下还不利索,小丫头胆子又小,总是要奶奶牵着手才肯迈步子。

李新长把李红岩的行李送进屋,又转出来,打个招呼走了,家里就剩下赵春芝李红岩和两个孩子。二嫂在县城还没回来,大嫂去了新窑厂做后勤,大哥忙得白天几乎不见人,连李大河也闲不住,他负责小队的蚯蚓管理,一年四季不得闲。

李红岩和赵春芝一人抱着个孩子进了屋,不多时,卫东卫民几个听到信儿都跑了回来,带了几个小孩子来,但四邻八舍的大人们却没有过来围观的,不是失了对她的兴趣,主要是现如今大冬天也没有闲人,都去窑厂、养殖场、屠宰场忙乎去了,谁也没有闲工夫看热闹了。

李红岩脱了大衣,赵春芝就引着她四下里看房子,五间新房和老房子格局相仿,只是因为进深增加,原来的一间屋子太空旷,爹娘住的东间做了简单的隔断,炕盘在北间,临窗按了张八仙桌子四张椅子,来了亲近的客人,可以在这里说话。李红岩住的西间没做隔断,只临窗按了一张长方形的书桌,旁边还按了一个大书架,上边摆满了李红岩放在家里的书籍,孩子们读的画报、小人书、童话书等等,还有象棋、跳棋军棋、魔方、积木等等。然后是一架大衣橱和一个原木双人床。

李红岩惊讶:“我屋里没盘炕啊?”

赵春芝就道:“是你二哥的注意,说是城里人不兴睡炕,都睡床了。这几件家具都是你向阳哥给打的,最开始说不要钱,你大哥不同意,推让了许久,也只收了个材料钱,算是半卖半送啦。”

李红岩走过去摸摸用料扎实,款式大气质朴却不蠢笨的衣柜、大床,笑了笑道:“看来向阳哥的买卖做得很大呀,这么大方,出手就是一套家具的。”

赵春芝笑着点头:“这倒是真的,你好久没见他了,如今他可像是换了个人,再不是那个不说话的老木头,说话办事老练的很呢。”

李红岩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农民挣脱了土地的束缚,走出去,闯荡一番后,什么木讷、沉默都会逐渐改变,不能和人好好地交流,也不可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中午饭,只有李大河家来吃,吃过饭又匆匆出门干活去了。

她这次回家最直接的感受,不但是她们家人少,各家各户的劳力都不在家,连半大孩子和身体好的老人都不闲着,孩子们大些的能去窑厂搬砖,年纪小的可以放羊、放牲口,采草籽喂鸡……所以,村子里只剩下不多的老人,照看着小孩子,平整的街道上都比往年冷清。

但这个感受,到了傍晚时分,就被打破了,人们从窑厂、养殖场下了工,三三两两地走着、骑着自行车回来,说说笑笑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满是对新生活的信心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