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三章 坐而论道(2 / 2)

在搞清楚了这些人闹事的理由后,黄小刚顿时就轻松了许多,因为这两个点恰恰是他预想中最为简单的问题,当即便也施礼与众人道:“诸位,今日正好赶巧,不若我等便在这文庙之前,就这新朝的科举之事,好好讨论一番,以解诸位之惑!”

当即命人寻来竹席、作案布置,便在文庙之前摆将开来,很快宾主就坐,弄出了一个坐而论道的现场出来。

待得众人坐定,黄小刚也酝酿好了说辞,先是很客气的说道:“这某先将一句丑话说在前面,因某幼年失学,且并非儒生,今日与诸生试论科举事,若有错漏献丑之处,还望诸生不吝指教!”

听得他开口就先把自己贬了一下,众儒生都是暗自一禀,一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等着看黄小刚接下来会整出什么谬论来。

见得众人样子,黄小刚便也暗自一笑,便也徐徐开口道:“黄某曾听闻,昔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战国之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至刘汉兴儒,立太学、设五经,使学在郡县……”

这黄小刚刚刚这番话,实际上就是一段开宗明义的套话,说的是古来文化教育这个事情的发展历程,所谓的“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指是在春秋时代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我国巳有了类似于学校的机构“校”、“庠”、“序”这类官方的教育机构,因为文化知识在时期是属于非常严肃和稀缺的财产,必须牢牢掌握在官府手里。

而后来春秋战国之际“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又指的是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使原本由天子掌握的文化学术流落到诸侯国乃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

而这两句话也是出自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前来访问鲁国,鲁昭公摆宴招待。席间鲁国大夫叔孙昭子向郯子询问有关少昊氏以鸟命名官员职位的事,郯子做了回答。

郯子在介绍时如数家珍,很是熟练,后来孔子听说了,便来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的事。

回来之后,孔子感叹道:“我以前听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说法,看来的确是这样啊。”

然后“至刘汉兴儒,立太学、设五经,使学在郡县”这句就不用解释了吧?

实际上,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还是从汉代开始,还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创立了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又兴办了郡县学,私立的书馆、精舍等,又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如今也才开始形成一个稍微健全的体系。

隋初,文帝杨坚设置国子学、国子寺,置国子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国子祭酒的属官有主簿和录事各一人,下统“国子、太学、四门(因学校设置在京城四门附近,故名)、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

并注明教师编制和学员额数,国子、太学、四门配置博士、助教各五名;学员人数,国子学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学、算学配置博士、助教各两名。学员人数,书学四十人,算学八十人。

开皇二年(582年)十二月,文帝有“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表示勉励之意,并亲自到国子学去巡视,以提高国子学的地位。

在强化中央官学的同时,开皇三年(583)四月文帝又“诏天下劝学行礼”,命令州县普遍设置学校,礼祀孔子,这就是隋代的地方官学。

喜欢凤舞隋末请大家收藏:()凤舞隋末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