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八章 新法试行(1 / 2)

 其实鳏夫们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只要先打消了一定得去租公田种地的念想,出路当然还是有的。

而黄娜给出的办法也简单,也就是照着“织户”的模式,允许百姓自由申报,最开始仅是定下了两个大项:一个是“匠户”,指的是有一定手艺的人;再一个是“工户”,也就是单纯只能出劳力做工的人。

不过,单是一个“匠户”,肯定不能涵盖了世间的三百六十行,比如说有人家中靠着江河只会打渔,但要单独再报个“渔户”就过分了,总不能到了高密安排他去海里打渔对吧?

不得已,只得又在“匠户”下面,又给细分了“工匠”(涵盖手工业)、“农匠”(农牧种植)、“市匠”(市井杂项),也才顺出条理。

然后经过三日的整理,便得了丁口齐全的“农户”五千三百余户,另有“织户”一百七十二、“匠户”三百五十五、“工户”一万一千二百有奇。

于是黄娜便给他们定下先后顺序,然后慢慢的一批批发送上路,往高密送去。

而黄娜在黎阳收拢了大批民众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黄小刚这边,对于大量的关中人口往华东迁徙这事,他当然是乐见其成。

毕竟整个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自大业九年王薄首义开始,就不停被兵匪不停的来回“梳洗”(匪过如梳,兵过如洗),要说是已经“十室九空”当然有点夸张,但人口损失超过三分之一肯定是没跑了。

就拿东华四郡来说,早前经过一年多的核对鱼鳞黄册与清理土地,目前共计清点出了近四十万顷的无主公田,其中约有十八万倾是有人耕作的熟地,其余要么被侵占、要么被抛荒、要么盐碱化。

在此基础上,还有接近三十五万倾经过申报核实的私田,其中抛荒、盐碱化的比例也是很大,差不多能占了至少六成。

毕竟动乱影响的不光是平头百姓,地主家的地也是要外包给佃户去种植劳作才能有收益,所以这不论是公私土地,想要复耕复产都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而且实际上,就算没有王薄他们那些王八蛋搞事情,这么多的土地根本也是种不完的,之所以隋朝有隋文帝的“开皇之治”,还不是因为之前晋末、南北朝时期的连年战乱,搞得人口数量一直在崩盘的边缘左右徘徊。

待得社会环境终于稳定,老百姓的生产动力一旦并发出来,盛世自然也就来了。

话说回来,得了黄娜这边的确切消息以后,黄小刚自然也是高高兴兴开始筹备移民落地的事情。

虽然新城的建设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劳工来填充,但农业生产的复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对抛荒的公田进行复耕和修葺水利灌溉设施,此外对于公田租赁户至少还得提供简易的安居房和种子、农具、耕牛以及口粮,这些都得提前准备好了,总不能叫人家千里迢迢的挣着命过来了,还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