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议建州学(1 / 2)

 郑豁这两年在洛阳冷眼旁观,见识到洛水谷地的百姓的生活渐渐地安稳了下来。即便是刘义之对外作战,这里的百姓也没有慌乱,反而是因为战事有斩获,而使得洛阳附近的劳动力越发充足。因为社会环境安定,原先聚集在山寨、坞壁里的百姓,纷纷走了出来,加入到官府组织的农庄里。可以说,洛阳的百姓在官府的干预之下,没有一个人会受冻恶之苦。就连失去劳动力的孤寡家庭,也可以住在官府修建的房子里,在农庄里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伙计糊口。刘义之治下的洛阳,竟然呈现出一片祥和之像。

不过,刘义之实行的这些政策,并不合郑豁的意。在郑豁这样的高门大户子弟眼中,人生而不平等,享受不同权力的阶层共同构建成了这个社会。想要让社会稳定,只要让各个阶层的人各守本分就好了。荥阳郑氏这样的大族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私吞大量的朝廷编户为依附民,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郑豁认为只要笼络好这些大族,社会自然就稳定下来了。换句话来说,刘义之应该维护这些大族的利益。但是刘义之明明在削弱这些大族的权利,并且对敢于反抗其统治的大族,进行了铁血镇压。刘义之如此“暴君”似的统治,反而并没有使得洛阳大乱,真乃奇也怪哉。

这次刘牢之兄弟在司州放开采矿业,确实是一件大事。像荥阳、河内、关中、河东搬来的这些大族,并不能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那么采矿业就是他们致富的重要手段。这么看起来,刘家兄弟并不反对各大族占有财富,他们只是反对大族们占有过多的人口和土地而已。

如今,郑豁既然已经选择隐忍,选择向刘家兄弟低头,他自然不会在这样的场合质疑刘家兄弟的政策,所以他除了恭维刘义之的政绩,只是提出了一个无关痛痒的话题:“推广文教。”

不过他很显然不了解司州的实情,刘义之除了在荥阳、弘农两郡没有大规模的兴建学校,在河南郡的各县都建立了学校。这些学校不但对适龄的儿童、少年启蒙,还会定期地为军队、农庄管理人员培训。

郑豁听了刘义之的这个解释,笑道:“辅国将军治司州,总不能依靠这些孩子和农庄的管理人员吧。司州还需要教授出一批能够治理州郡、甚至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刘牢之听了,赞同地道:“老师此言不错。河南郡推广学校多年,已经有不少学子完成了学业。这些学子,也需要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同样,建立州学,也可以笼络各地大族的子弟,让他们有机会就近出仕。”

郑豁听了,连连点头。像郑氏这样以经学传家的大族,族里非常重视子弟的培养,自然少不了知识渊博之人。如果刘家兄弟肯兴文教,郑氏可以有大批的子弟吃上“公家饭”。

刘义之皱眉道:“不是本官不肯兴建州学,实在是现在州里面并没有多少钱,难以凑出州学的款项。各县要负担学校的运营,已经很勉强了。若是在州学里面学习花费巨大,那些家境贫寒的子弟,难免就无法负担,州学便成了富家子弟的州学,失去了推广教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