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马迭尔宾馆(1 / 2)

 近读曲晓范所著一书及大量相关历史资料,让我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东北人,第一次感悟到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工商业发达水平,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繁荣与富强,比肩于甚至超过于江浙地区,而且还具有持续、长久和巨大的远景发展潜力。</p>

据曲晓范在一书中介绍,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张氏父子所推行的经济发展“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东北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很快超过了长江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和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商贸体系,进而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飞跃式发展。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p>

多少年来,提到旧中国的城市繁华时,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起上海滩,并称上海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等等。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处东北腹地的哈尔滨,早已成为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了。有资料记载,1927年时,北平、上海、广州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竟然须转经哈尔滨才可发离中国本土。</p>

上世纪20年代末,哈尔滨依托黑龙江省内产粮区的优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同时,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全市各类金融营业网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p>

当时,连通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内各线铁路的哈尔滨火车站,也成了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哈尔滨火车站已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火车票。</p>

说到东北地区的铁路交通,在当时的中国也是绝对一流的。1931年9月以前,东北地区的主要干线铁路已基本建成,总里程超过7000公里,绝大多数县城和一部分村镇都通了火车。到1945年9月,东北铁路达到11479公里,而当时全国的铁路总里程仅接近两万公里。1940年,时速130公里的弹丸高速列车由大连机车厂研制成功。1934年至1943年运营于南满铁路新京至大连区间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采用大连制造的SL-7流线型机车,全封闭式空调车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