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四十章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 / 2)

宋缔 我欲乘风归 3402 字 2019-10-03

上哪找这样的好事去?苏轼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下便可帮助大宋吸纳数十万的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在乞蓝部创办大量的工厂。

数十万的天竺难民当然有老有少,妇孺皆具,而大宋需要接受天竺难民中的青壮年,那就必须要接受妇孺,否则便是抓壮丁了,传出去后云南路的行为便成为趁火打劫,名声不好。

所以一个巨大的难题是,大宋要想获得天竺难民中的壮劳力,就必须连带着接受他们的家庭。

这是一个难题,但对迫切需要廉价劳动力的云南路和苏轼来说,这些问题也不算什么。

苏轼在上疏赵祯之后便开始了大量的准备,数十万人的安置可不是简单的问题,乞蓝部的当地百姓已经被迁徙走了,留下了一部分的房舍,同时苏轼还命人在那里不断的加盖房舍。

在云南修建房舍简单就好,并不复杂,并且是用来安置天竺难民的,也不需要什么装修和精巧的设计,能够遮风挡雨便可。

但苏轼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要设计成坊里的模样,这是一种城市的防卫制度,在唐时非常流行。

城池之中的居住区带有围墙,有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到八十多公顷,小的也有近三十公顷。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而且夜间实行宵禁,有军队巡逻管制严格。除官员以外,天竺难民宵禁之后一律禁止在坊内开门。

苏轼已经相好,既然进入大宋的土地,并且大宋也给天竺难民提供了援助,那他们就要接受大宋的管理,入籍大宋是没有可能,其中涉及太多,百姓,官员,朝堂,甚至是皇帝都可能反对。

这件事情苏轼不敢先斩后奏,承认的事情就是承认了,再反悔的话就是丢大宋的脸,让大宋难堪。

苏轼的决定是正确的,大宋的百姓极为讨厌天竺人,这些人在一开始袭击大宋的商队,虽然是受到了高等姓的指使,但这些人的为虎作伥更是让大宋百姓愤怒。

而接下来天竺的难民更是让大宋百姓瞧不起,面对压迫和高等姓的掠夺剥削,这些人不知反抗就一味的逆来顺受,反倒对大宋的帮助当成死皮赖脸的理由。

天竺人的懒惰是出了名的,懦弱也是出了名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样的人在大宋百姓面前简直就是不堪一提,甚至不能相比。

若是让天竺难民入大宋户籍,后果不堪设想,苏轼不会贸然进行,即便是他也不喜欢天竺的人,无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都一样。

眼下,苏轼只希望天竺难民成为大宋的廉价劳动力,是一种利用而已,也相当是一种雇佣的关系,只不过雇佣天竺的难民不需要钱财,而是需要粮食。

只有粮食,也仅仅只有粮食,即便是乞蓝部的住所也是和他们没有关系的,这些天竺难民只是暂居而已,这些房舍还是属于大宋的。

天竺难民的劳作只能换取粮食而已,除此之外苏轼不想付出别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