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节 对话(2 / 2)

列强路 老茅 0 字 2021-07-26

王韶却是越听越惊讶,他没想到短短半个月俾斯麦竟然看出了这么多问题,刹时间,王韶甚至涌起一股冲动,看能否把俾斯麦留下来?不过,想想此举根本没有可能,只得到将念头打消。</p>

“大使先生,你说了这么多缺点,难道大汉就没有优点吗,莫非在普国这此问题都没有了吗?”林显扬忍不住反驳道。</p>

俾斯麦耸了耸肩:“抱歉,我只是应汉王殿下的要求,说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这些问题,普鲁士当然也有,只是大部分问题都已经解决,在普鲁士,百分之九十七点五的儿童已经入学,柏林有数十所大学,而我在南京打听到只有三所大学,在我的庄园,不但使用了肥料,而且采用了耕机、条播机、收害机、打谷机一系列机械,一个农民可以耕种数十亩土地,在这里,我却很少看到农民有使用机械“……</p>

吹牛吧,听到俾斯麦的介绍,不少汉军官员都摇头不已,只是人家在欧洲,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根本无法反驳。</p>

此时人均寿命偏低,孩童占总人口数超过三分之一,如果所有孩童上学,大汉境内起码有三千万以上学生,就是把大汉所有财政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也只能让每个学生吃一顿中饭而已,</p>

至于一个农夫能耕种数十亩地,更是不可能,会把人累死。</p>

也难怪官员会如此想,今年教育部得到二千四百万的经费,已是前所未有的投入,按俾斯麦所说的要求,大汉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投入二十倍才行。</p>

他们不知道普鲁士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即使是整个欧洲也是排在第一,早在一七一七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p>

虽然当时由于财政方面原因,并没有立即做到,不过接下来历代国王都向这方面努力,一八一零年,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在中国来说,是不可想像之事。</p>

正是对教育如此重视,通过一代代人打下的根据,普鲁士才会从众多公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大的一个。</p>

至于耕种土地的面积,欧洲一向以粗耕为主,普鲁士一公顷的小麦产量平均在万吨已经是高产,合每亩只有一百六十斤左右,这还是施用化肥的结果,而在中国的南方,水稻高产接近500斤,低产也有240斤左右,这样的精耕细作不是欧洲可以相比。</p>

不过俾斯麦的话还是对王韶触动很大,本以为自己已经发展的很好,不过和人家一比,正如一盆凉水浇头,让王韶变得清醒起来。</p>

“俾斯麦先生,多谢你的直言不讳,大汉才刚刚从鞋靶人手中独立出来不久,北方还有大片土地和人员在鞋靶人手中,目前本王不得不将财政往军事方向倾斜,以期完成全国的统一,至于你说的这些问题,本王需要花时间慢慢去实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一直向着目标,终有达成的一天。”</p>

俾斯麦也是露出笑意:“我相信等到殿下解决这此问题时,大当的强大,将会使整个欧洲战栗。”</p>

这句话,总算让许多脸色不愤的汉臣脸色好看了一些,王韶微微一笑:“俾斯麦先生过奖,大汉不是欧洲的敌人,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即使最强大时也一直和周围小国和平相处,更不用说远在欧洲的诸国,我相信,大汉即使强大起来,欧洲各国也不用担心。</p>

“汉王殿下所言有理,只是欧洲各国却不一定会相信,尤其是现在各国还在大汉有许多利益的情况下。”</p>

“那也只能由着他们了,我认为至少普鲁士不会是大汉的敌人,不是吗?”</p>

“当然,普鲁士会是大汉可靠的伙伴,在大汉,普鲁士除了商业利益,不会有其他利益。”俾斯麦郑重的道。</p>

第二更!(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