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全家轮番上(2 / 2)

看过老爹和妹子都没啥事儿了,李红旗也完全放松下来,脱了鞋上炕,拉着小妹说话。问她考大学的事儿,又问以后是不是都能考大学了这些。

一听她这么问,李红岩就知道,她是想到自己的三个儿子了,就笑道:“看眼下的形势,应该是越来越好。大姐你看着吧,今年恢复了高考,明年上学的都能多不少。”

这时候,城乡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农民们一年到头种地,累死累活,汗珠子掉下来摔八瓣儿,到头来也只能吃粗粮、吃地瓜这些,勉强糊弄个温饱。家里劳力少的、有病人的,一年下来都挣不够口粮,就只能挖野菜、采地瓜叶这些添补,虽然没有困难时期那么严重,但肯定是挨饿的。

可城里人呢,不管有没有工作,都有供应粮。有工作就按月发工资、发各种票券,连洗澡券、理发券都发,过年过节还发福利,肉、蛋、鱼……基本上都是吃细粮,细粮不够,还能用工资买高价粮贴补,十天半月就能吃一回肉……工作轻松,生活水平又强许多,也难怪农村里人人都羡慕城里人,但凡有一点儿机会,就想着能进城当工人挣工资吃供应粮去。

李红旗听得心动,想起自家三个孩子,又难免皱眉头:“我们三儿还小,看着还挺乖的,老大老二,一个比一个皮,天天钻鸡窝、捅老鼠洞的,看着也不像是读书的样子啊!”

李红岩笑:“淘小子都差不多,你和我姐夫也都识字儿,就买些小人书啥的,每天给他们念一念,讲讲故事,先培养他们念书的习惯,等他们上学,就不会坐不住,学习自然就比别的孩子快。”

说着,她把自己炕柜上放的小人书和画报啥的拿下来两本,递给大姐:“这两本你先拿回去,每天睡觉前念念,慢慢培养。”

大姐李红旗没上过学,但是上过大半年的识字班,简单的字认识一些。

李红岩把画报递给她以后,她就随手打开来看,这一看就有些泄气:“唉,这十个字里,倒有三四个不认识的。你姐夫也白瞎,还不如我呢。”

李红岩就安慰她,让她别着急,又挨着她,念一遍,再讲一遍,李红旗看来是真上了心,竟然学得很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学着。

因为他们夫妻俩还要早晚赶回去,韩玉玲带着江艾兰就提前摆了饭。因为姐姐姐夫来了,由大哥陪着姐夫在堂屋里吃,嫂子们和大姐带着孩子就都到了李红岩这屋的炕上,一起吃饭。

吃着饭,又说起孩子识字的事儿来了,韩玉玲看了李红岩一眼,笑着道:“你回家问问亲家婶子,要是婶子舍得,就把孩子送过来,红岩考上学,也要过完十五以后才走呢,这段日子正好拉着她给咱们看孩子……”

李红岩之前也有这个想法,只是没好意思说,毕竟有两个嫂子,她胡乱招揽姐姐家的孩子来,容易引矛盾。

见大嫂主动这么说,二嫂也随声附和,并不反对,李红岩自然高兴。这几年,村里日子好过起来,很多孩子放了假会住姥娘家,一住十天半个月的。

李红旗自然就更高兴,连连向嫂子和弟媳妇道谢,又道:“我得回家和他奶奶说说,老太太一天到晚就看着三个孙子,一个个都看得跟眼珠子一样,就怕离开太长了,老太太舍不得。”

话虽这么说,李红旗却知道自家婆婆没有不肯的,孩子上学的事儿,还是婆婆提醒的呢。那老太太别看天天乐呵呵的,有孙万事足,但心里最明白不过了。看她心急火燎地往娘家赶,还提醒她别冒撞,回家先看看情形,再问一问,弄清楚了再发话呢。

还说,红岩能考上大学可是容易的,指定见天念书学习呢,哪里有那些闲工夫这个那个的,肯定是谣言呢!事实证明,老太太说得都对。

吃过饭,韩玉玲和江艾兰把自家收的花生,挂在墙上的蜜地瓜给大姑子各装了一袋子,又拿了五斤棉花,让她回去给三个孩子做棉衣。李红旗也不推辞,辞过娘家众人,又做上丈夫赶得骡车,风风火火走了。

回来,韩玉玲就拿了一些点心和一包毛线送到李红岩屋里来。

大姐夫赶车给人家运货,经常跑县城、跑市里,能买些当地没有的东西。

韩玉玲又道:“红旗还给拿了两匹残次布和两斤毛线来,布我给了咱娘,让咱娘安置,毛线,娘说让你看着织件毛衣,要是过了年去上学,就得置办点儿衣裳,不能再跟家里一样了。”

李红岩一看是藏蓝色的混纺毛线,也就没推托,爽快地接了过来。

竟大嫂这么一提醒,她倒是知道自己可以干点儿啥了。

郑玉书寄来的两斤毛线还没动呢,她就暂时不给别人了。这两斤藏蓝色的毛线,就给爹和大哥二哥各织一件毛背心吧。两斤线,织毛衣肯定不够分的,织背心刚刚好,开了春,套在衬衣外边穿……他们老李家基因好,男人都是高个子,肩宽腰直,穿衣服特别好看。

打发走了大姐和姐夫,没想到,一家人洗洗都准备睡下了,突突突的拖拉机响,二哥李新社听了信儿,从河工工地上连夜赶回来了。

进门看见老爹好端端地躺在炕上,二十好几的大男人,扑上去就哭开了。

他在工地听见传言,说自己老爹气得当场吐血三升,抬回家就不行了……给他吓得,一路上拖拉机开出了大解放的速度。

哭了一回,李新社心中的恐惧散去,才擦着眼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被大哥李新国揪起来,连推带搡地撵回他自己屋里睡觉去了。

回屋后,自然有江艾兰给他说。虽说江艾兰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总的来说,心地还算不坏,有啥说啥,不会无中生有。有她给老二说,谁都不担心。

第二天李红岩吃早饭,小哥挑帘子进来,上上下下端详了妹妹一阵子,问:“你觉得咋样了,没事儿了吧?”

李红岩连忙扯扯嘴角笑道:“没事儿了。”

李新社就上前给了妹妹一个脑瓜崩,气哼哼道:“本来就不怪你,你是跟着凑啥热闹,还长本事了,还去跳冰窟窿?”

“二哥,我只是意外……”

“意外?你安安稳稳待在家里,能有意外?下着个雪,还大半夜的,你跑到冰面上去干嘛……”

“二哥,我错了,再也不敢了……”李红岩连忙端正态度,老老实实认错。

“看着挺聪明,能考上大学也说明确实不笨,我还天天给我那些兄弟们显摆呢,我家小妹可能去上大学,当大学生了,没想到,回头就被啪啪打脸。你这样,就是考上大学,也是大学生里的笨蛋!”李新社看来是真的气坏了,不易不挠地教训了一大通。

自从出了事儿,老爹老娘是呲了她几句,可并没有这么教训她,大哥大嫂二嫂也没有,李红岩一直自己愧疚难受呢,被李新社这么噼里啪啦一通骂,反而一下子想开了。

是啊,她确实错了,爹娘骂一句、打一巴掌有什么大不了的,她就接受不了,还跑去冰面上……出溜到冰窟窿里也是活该!

她老老实实认错,并无比真诚地保证,以后再不会犯浑了!让哥哥嫂子们和爹娘监督,以观后效!

李新社骂了一顿,见妹妹认错态度不错,也保证不再犯同类错误,这才勉强哼了一声。

从挎包里摸出一个搪瓷缸子递过来:“我们工地劳动竞赛发的。”

说完,不等李红岩回话,就挑了帘子,匆匆走了。他还要赶在开工前回工地呢。

李红岩看着不太大的搪瓷缸子,突然,鼻子有些发酸。

二哥每天开着拖拉机在河工工地上劳动,虽说开拖拉机比挖土、推土的轻快些,但毕竟是寒冬腊月地在野外作业,刚才,他递搪瓷缸子过来的时候,李红岩看见二哥手背上生了冻疮,紫红色的大疙瘩……这大冬天的还不太难受,等过完年,天暖和了,得天天痒得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