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已经射出去不知多少支一枪三剑箭了。
苏轼和吴万全之间完全是两种想法,苏轼想要尽量避免对天竺难民动手,他是文官,考虑的更多,更为全面,一旦宋军对天竺难民下手,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出发点是如何,都将受到非议。
苏轼作为一个外戚担任云南路转运使,掌握着一路的军政大权,他所需要的是在这场危机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他曾经是属于崇文院秘阁的成员,是赵祯的智囊智库。
吴万全主张对天竺的难民进行铁血驱逐,以鲜血和性命为代价让天竺难民撤退。
边墙上的一举一动苏轼都清楚,眼下若是不能彻底解决这数十万天竺难民的出路,大宋和天竺之间的矛盾便难以解决。
苏轼沉思一会突然开口对等的着急的吴万全道:“今夜若是还有天竺难民扑墙,便命腾冲军出击,死伤勿论!”
面对苏轼的态度转变,吴万全一时有些跟不上,他一直认为苏轼没有魄力和担当,不会让腾冲军冲杀天竺难民,但没想到他居然突然转变。
“嗯?……啊!卑职遵命!”
吴万全好奇的再次发问:“你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苏轼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即可解决眼下的边墙之危,又可让我大宋获得好处和名声。今夜你要亲自披挂上阵,无比让天竺难民知道我大宋的天威!”
吴万全带着疑问走了,走了之后苏轼便立刻在案头准备奏疏,他要上奏赵祯,自己的这么多天来的准备和计划是时候该和盘托出。
这是一个经济计划,是天竺难民出现之后苏轼便开始准备的计划,此前一直没有上疏,但现在他认为时机成熟,官家又给了自己临机专断之权。
奏疏写好之后便令人以金牌急脚递即刻发出,接下来苏轼便离开公衙,前往腾冲府乞蓝部,那里原本是云南土著的部族,但现在几乎已经变成大宋的生产之地。
而苏轼在这里临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房舍,因为在这里还有大量的土地需要开发,而乞蓝部缺少的便是劳动力,这些天竺难民让苏轼看到了一丝转机。
乞蓝部的土地很大,也拥有大片的开发好却没有人投入生产的土地,因为大宋前段时间不断的向外迁徙百姓,云南路也不例外。
天竺数十万劳动力的到来,却能为乞蓝部解决这个问题,而乞蓝部属于腾冲府治下,也属于云南路治下。
重要的是,乞蓝部的位置比较特殊,三面环山,一面是巨大的平原,完全可以隔绝当地,并且能大规模的出兵介入,既然这些天竺难民希望到大宋讨生活,那就给他们一个机会,但却必须要牺牲一些东西不是?
自由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